問題詳情
10. 日治初期,臺灣的財政收支不平衡,常需要日本國庫撥款補助才能維持臺灣地區的營運。但自從總督府進行何種措施後,使臺灣財政收入不足的情況大為改善?
(A)推行專賣制度
(B)統一各式貨幣
(C)提高貿易關稅
(D)開放臺 日貿易。
(A)推行專賣制度
(B)統一各式貨幣
(C)提高貿易關稅
(D)開放臺 日貿易。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一群作古人士在陰間相遇,相互陳述自己的在世功績。請問,誰講得才對? 劉永福:唉!自從我那次之後,臺灣漢人就少有英勇的武裝抗日行動了! 八田與一:呵呵,要不是我賣力研發新品種,臺灣人現在哪有「有點
- 右圖為臺灣史上某一政權的代表旗幟,這個政權及其年號分別為何? (A)大清國,光緒 (B)大明慈悲國,永清(C)臺灣民主國,永清 (D)大日本國,明治。
-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殖民行政的特色,不包括下列哪一項? (A)總督專制體制 (B)利用保甲組織協助穩定統治秩序 (C)地方行政機關享自主權和自治權 (D)典型的警察政治。
- 臺灣割讓之際,日軍前來接收本島,是從何處登陸臺灣? (A)北部 (B)南部 (C)東南(D)西南。
- 參考右圖,昱辰想做口述歷史報告,主題與研究「日治時期漢人最大規模抗日行動」有關,她可以去哪裡訪問當地耆老? (A)甲,玉井 (B)乙,苗栗 (C)丙,苗栗 (D)丁,玉井。
- 一本介紹臺灣港口的書提到:「這座港口在清末開港通商,曾受中法戰爭的戰火波及,日本統治時重新整建,由於其位置較接近日本,因此成為當時進出臺灣的主要門戶。商人及遊客可以在港邊的車站搭上火車,前往其他
- 臺灣 日治時期的開始與結束,分別是因為哪兩場戰爭?(A)英法聯軍、甲午戰爭 (B)甲午戰爭、中日戰爭 (C)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D)中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 ( )關於中國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比較,下列何者正確? (A)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知製造陶器 (B)舊石器時代已有定居栽種的生活 (C)舊石器時代出現細緻慢磨的石器 (D)新石器時代生活主要為
- 下列何者不屬於間歇運動機構應用?(A)蝸輪蝸桿機構(B)棘齒機構(C)擒縱器機構(D)日內瓦機構
- 下列何者不屬於流體機件應用?(A)抽水馬達(泵)(B)輸油管(C)汽車燃油泵(D)腳踏車變速器
內容推薦
- 日本政府為了強化臺灣物資的進出口運送,曾經整建了哪兩個港口,使其成為貨物進出口的重要門戶?【題組】承上題,連接此兩港口的縱貫鐵路完成於 (A)1930(B)1895 (C)1905 (
- 宏偉參加校外教學,來到某地,帶隊哥哥介紹:「這家糖廠有好吃的支仔冰,臺灣有糖廠的地方只要開放供人參觀,通常都有可口的冰品,更何況這裡是臺灣第一座現代化糖廠呢!」請問:宏偉正位處於何處? (A)
- 臺 灣 曾 被 日 本 統治五十年,請問起迄時間是(A)1894~1945 年 (B)1894~1943 年 (C)1895~1945 年(D)1895~1943 年。
- 日治時期,日本人在臺灣農業最重要的「農業改革」是?(A)茶葉和稻米 (B)稻米和香蕉 (C)蔗糖和孟宗竹 (D)稻米和蔗糖。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受到何種思潮的影響,開始調整殖民政策,由軍事將領轉派文官出任臺灣總督? (A)民族自決思潮 (B)社會運動思想 (C)內地延長主義思潮 (D)帝國主義思想。
- 臺灣有句俗諺提到「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反映了當時何種情景? (A)蔗農備受日本資本家剝削 (B)甘蔗產量過剩,價格低廉 (C)甘蔗不易種植,農民無以為生(D)甘蔗售價高昂,民眾無力購買。
- 臺灣的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完成於 (A)1905 (B)1934(C)1937 (D)1945 年。
- 坤霖的阿嬤回憶起日本時代,有一段時間必須憑「米糧購買券」配給糧食,依照每家庭的人口與勞動程度多少,每十天去領分配到的糧食。當時生活十分困苦。關於坤霖的阿嬤所言,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此為第
- 觀察右圖,日本意圖向哪一區擴張,開啟了「工業臺灣」的政策? (A)甲 (B)乙 (C)丙(D)丁。
- 臺灣的經濟發展何時從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的過渡階段? (A)日治前期 (B)日治中期 (C)日治後期 (D)現今社會。
- 臺灣何時開始發展軍需工業? (A)1900 (B)1910(C)1920 (D)1930 年代。
- 柏閔是臺北地區的雜貨批發商人,總督府的專賣商品是他大宗採購的主要商品。下列哪組商品是日治時期他和總督府採購的專賣物件? (A)鴉片、甘蔗 (B)鴉片、樟腦 (C)鳳梨、鴉片 (D)稻米、蔗糖。
- 以下何者是中日戰爭時,日人對臺灣做出的不合理行為? (A)徵召台人前往美國作戰 (B)使用毒氣逼迫台人協助戰事 (C)逼迫臺灣婦女充當慰安婦 (D)開始實施「六三法」使得臺灣總督變成臺灣的土皇
- 日人在台系統性的基礎建設,與何人的規劃執行最有關係? (A)威爾遜 (B)八田與一 (C)安倍晉三(D)後藤新平。
- 臺灣總督府為解決臺灣幣制混亂的情形,成立第一間現代化的金融機構,統一發行貨幣,印製鈔票。這個金融機構應為下列何者? (A)臺灣銀行 (B)華南銀行 (C)六信 (D)中央銀行。
- 日本治台政策的演變依序是? (A)鎮撫兼施→皇民化運動→內地延長主義→ (B)皇民化運動→鎮撫兼施→內地延長 (C)無方針主義→內地延長主義→皇民化運動 (D)皇民化運動→無方針主義→內地延長
- 「鼓勵常用日語、養成日式生活習慣,並改從日姓」,以上情形乃因日本採取哪一政策之緣故? (A)法律第六十三號 (B)無方針主義政策 (C)保甲制度 (D)皇民化運動。
- 旻萱的叔公在日治時期曾經搭乘火車到南部去探望親人,發現火車既快速又便利,帶動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繁榮。請問:叔公當時搭乘的火車由北到南最遠可到哪裡? (A)臺北-臺南 (B)基隆-高雄 (C)基隆
- 當時為了供應日本人的喜好與需求,大力推廣種植何種稻米? (A)香米 (B)糯米 (C)蓬萊米 (D)在來米。
- 下列是西元1900~1940年間臺灣稻米與蔗糖的生產數量圖。請根據圖中顯示的情形回答問題:【題組】由圖 1 可知,一九三○年代,臺灣的稻米產量呈現增長趨勢的原因,可能與下列何事有關? (A)八
- 【題組】由圖 2 可看出蔗糖產量不斷增加的原因,最可能與下列何事有關? (A)號召漢人來臺墾殖 (B)引進優越製糖人才 (C)提高蔗農工資報酬 (D)引進新式製糖技術。
- 【題組】品聖閱讀的這篇作品,應該是在描繪下列哪個時期的景象?(A)荷治時期 (B)鄭氏時期 (C)日治時期 (D)清領時期。
- 【題組】當時的巡警權力非常大,人們對他們十分懼怕,因此又如何稱呼巡警? (A)老爺 (B)大爺 (C)長官 (D)大人。
- 【題組】地方上的巡警常會藉助某團體來防範匪徒與救災,其團員多由地方上身強體健、品行端正的青壯年男子組成,皆為義務職,沒有報酬。上述應是指此時期的什麼團體?(A)壯丁團 (B)義勇隊 (C)鄉勇
- 【題組】由賴和的作品中可看出,此時期的巡警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極大。請問:下列何者屬於警察的工作內容?(A)從事道路修建工程 (B)調查各地戶口資料 (C)協助打掃環境清潔 (D)提供各式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