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第 27 – 29 題 中西飲食的主要差異,大致有三:一是用餐型態,有合菜共食與持盤分食之別。二是菜餚呈現,有鍋子和盤子之分 —— 中餐藏寶於一鍋,以「味」為重心;西餐聚珍於一盤,以「悅目」為主旨。三是進食工具,分別是用筷子與刀叉。嚴格來說,中餐必備的餐具為箸與匕(餐匙),兩者均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先秦時期,用餐兼用匕和箸,兩者分工明確,箸專用於取羹中之菜,而吃飯一定得用匕。後因筷子的實用性益高,可以夾、挑、戳、扒,漸取代餐匙的部分功能。但今日正規餐會,食客仍是每人一套餐匙與筷子。(改寫自朱振藩〈飲食上的分與合〉)《三國志》裡,曹操有一次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那時劉備正在進食,聽這話一驚,「失匕箸」( 匕箸落地 )。又《北史》提到,有位姓裴的御史趁崔贍用餐時來訪,崔贍「不與言交,又不命匕箸」,隔天,姓裴的御史「自攜匕箸,恣情飲噉」。這些文獻應可證明古人用餐是匕、箸並用,但還不是用匕吃飯的直接記載。後來找到唐代薛令之的詩句:「飯澀匙難滑,羹稀箸易寬」,飯用匙,羹用箸,恰與現在相反。其實吃羹用箸是古法,《禮記》:「羹之有菜者用梜 ( 箸 ),其無菜者不用梜」。唐詩中像「飯細滑流匙」、「數匙粱飯冷」、「藥銷日晏三匙飯」、「匙抄爛飯穩送之」等,都是用匙吃飯的描寫。而用匙吃飯的原因,大概與做飯的材料有關。古代用來做飯的稷、粱(小米) 缺乏黏性,故適合用匙取食。從詩句看,古人似乎也偏好飯不黏於匙的爽滑感。(改寫自青木正兒《中華名物考》)ˉ
27. 依據甲文,右圖呈現何種「中式飲食」特色?  
(A) 持盤分食
(B) 藏寶於一鍋
(C) 以匕箸進食
(D) 以悅目為主旨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70671
統計:A(59),B(653),C(141),D(4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