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6.美洲作物於明清時期傳入中國,這些作物不僅耐旱且產量高,容易在貧瘠土地上栽培,逐漸舒緩糧食不足的問題。而下列何者不是此時期傳入的農作物?
(A)馬鈴薯
(B)玉米
(C)花生
(D)早熟稻。
(A)馬鈴薯
(B)玉米
(C)花生
(D)早熟稻。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一)明清時期的中國曾是世界上手工業與經濟發展最繁榮的國家之一,且在廢除海禁之後,海上貿易活動也重新活躍起來。在農業方面,各種美洲作物在十六世紀中葉時由國外陸續傳入,加上生產工具的改良,導致農產數量與
- 明清時的傳教士將西方的科學知識與技術傳入中國,對中西文化交流貢獻很大,但是清雍正時期因為實施禁教,使得中西文化交流因此斷絕。而導致雍正禁教的原因,與下列哪個因素有關? (A)傳教士介入宮廷政爭
- 寶寶選擇「關漢卿」作為寒假作業的主題,若到圖書館蒐集資料,下列哪本書最適合作為參考書籍? (A)《唐代詩歌》 (B)《元曲精選》 (C)《清代小說選》 (D)《漢賦名家欣賞》。
- 「這些經過□□取得功名的士人與官員享有賦稅、司法的禮遇,形成士紳階級,不管是生活儀制或服飾,皆與庶民不同。」上述空格應為下列何者? (A)察舉制度 (B)用人唯才 (C)九品官人法 (D)科舉制
- 下圖是中國某時期向外發展範圍,依圖中所示,此路線最遠到達印度洋。這應該是中國史上哪一事件的路線圖? (A)蒙古西征 (B)張騫通西域 (C)鄭和下西洋 (D)海上絲路圖。
- 他隨著歐洲商人來華傳教,並將西方科學知識與技術介紹到中國。他和徐光啟合譯的《幾何原本》是來華傳教士翻譯的第一本數學著作。上文中的「他」應是指下列何者?(A)馬可波羅 (B)李時珍 (C)利瑪竇
- 張居正的改革政策「一條鞭法」是明代時確立的賦稅及徭役制度,於萬曆年間推廣到全國。關於「一條鞭法」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田賦與力役合併 (B)區隔田賦與力役 (C)按土地面積徵稅 (D)簡化
- 彩香在複習功課時,整理了一份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資料,如右。根據右表,此資料所指為下列何者? (A)文言文 (B)小說 (C)八股文 (D)詩賦策論。
- 朱棣在靖難之變後,即位為明成祖,在位期間為防禦北方外敵,遂實施相關政策及措施。請問:下列哪項是明成祖政策措施? (A)修築長城 (B)遷都南京 (C)重用忠臣 (D)大興土木。
- 清代是由女真人所建立,統一中國後除以武力強行鎮壓反叛勢力之外,也用懷柔政策拉攏人心,以鞏固其統治。請問:下列何者不是清代的高壓懷柔並行政策? (A)禮遇明代遺臣 (B)杯酒釋兵權 (C)屢興文字
內容推薦
- (二)四大發明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活字印刷術。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中國政府以及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而李約瑟對這四大發明的讚美和強調,使得這一說法獲得了中國的認
- 【題組】指南針,又稱羅盤,是一種用於指示方向的工具,在宋代時普遍用於航海,對促進宋元時期的海上活動有很大的貢獻。在歷史上,指南針是透過下列哪個民族才傳入歐洲? (A)土耳其人 (B)匈奴人 (C
- 【題組】活字版印刷術是使用可以移動的木刻字、金屬或膠泥字塊,取代了無法重複使用的雕版,此技術的發明有助於知識的普及。活字版印刷是由下列何者所發明? (A)沈括 (B)畢昇 (C)鐵木真 (D)司
- 下圖為4個國家的位置圖,【題組】請問哪一個國家最容易受到「高處的攻擊」而飽受威脅?(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 右圖為中國內流區與外流區分布圖。【題組】其中哪兩區的水力資源最豐富?(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 北宋因重文輕武,國勢積弱不振,強敵環伺,其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部族? (A)蒙古族 (B)党項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 蒙古統治中國不足百年,除因帝位之爭自傷帝國元氣外,財政的紊亂亦加速帝國的潰敗。請問:財政的紊亂與下列負責理財的哪一等級有關? (A)蒙古人 (B)色目人 (C)漢人 (D)南人。
- 淇郁閱讀某帝王的傳記,書中有「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等事件的描述。請問:這位帝王是誰?(A)趙孟頫 (B)朱元璋 (C)皇太極 (D)趙匡胤。
- 史料記載: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卻遭主張議和的君臣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處死。請問:下列何人與此段史料無關? (A)岳飛 (B)秦檜 (C)宋神宗 (D)宋高宗。
- 史書對明太祖有明君與暴君兩面評價,下列哪一項不是明太祖的措施? (A)廢除丞相制度 (B)重用宦官 (C)實施廷杖、文字獄 (D)嚴懲貪官汙吏。
- 中國朝代的更替多因內亂或外患,下列哪一組朝代均因外族入侵而亡國? (A)西周、東周 (B)北宋、南宋 (C)西晉、東晉 (D)西漢、東漢。
- 為了解決唐末以來藩鎮擁兵割據一方的問題,宋太祖即位後,採取的措施不包括何者? (A)強幹弱枝 (B) 中央集權 (C)文人政治 (D)推動變法。
- 明朝中期以後外患頻仍,下列何者不是明朝的外患? (A)流寇搶掠 (B)女真進犯 (C)蒙古侵擾 (D)倭寇騷擾。
- 竑序是元代的讀書人,為了參加科舉考試,他日夜苦讀某本書籍,三年後終於如願考取進士。請問:他讀的是下列哪一本書? (A)《八股文例》 (B)《資治通鑑》 (C)《四書集注》 (D)《五經考證》。
- 蒙古帝國版圖遼闊,疆域橫跨歐亞兩洲,在各地廣設下列何種機構,提供信使、官員、商旅歇息或換馬的處所,促進了東西方的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 (A)正店 (B)驛站 (C)馳道 (D)市舶司。
- 《資治通鑑》是一部史學巨著,內容共294卷約三百萬字,著重於描述各朝代治亂興衰之理,在中國史學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有關此部史書的敘述,何者錯誤? (A)司馬光所編撰 (B)成書年代是北宋 (C
- 明朝哪一位將領因愛妾被擄,「衝冠一怒為紅顏」憤而降清,並引清兵入關? (A)耿繼茂 (B)吳三桂 (C)李自成 (D)尚可喜。
- 下列何人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國,親率大軍進行第一次西征? (A)忽必烈 (B)窩闊台 (C)鐵木真 (D)拔都。
- 下列有關東北「女真族」的敘述,哪一項正確? (A)完顏阿骨打在北宋末年建後金國 (B)南宋曾聯合女真滅契丹 (C)明朝末年努爾哈赤建國號清 (D)皇太極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
- 明朝末年,災民與飢兵結合形成「流寇」,流竄各地,到處搶掠。其中何人宣傳「闖王來,不納糧」,聲勢壯大。先在陝西建立大順政權,最後攻陷北京? (A)李自成 (B)高迎祥 (C)吳三桂 (D)張獻忠
- 在某場戰役中,皇帝御駕親征,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最後迫使敵方停戰議和。下列有關此戰役的敘述,何者錯誤? (A)皇帝是指宋真宗 (B)交戰雙方是北宋與金國 (C)簽訂盟約的地點在
- 宋代的學術思想「理學」,強調「存天理,去人欲」,注重知識養成、道德實踐及名節觀念。請問:理學的集大成者是下列何人? (A)周敦頤 (B)蘇軾 (C)朱熹 (D)馬致遠。
- 下列有關「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描述,何者錯誤? (A)三保太監是指鄭和 (B)西洋是指南洋、大西洋,遠至非洲東岸 (C)使明朝聲威遠播 (D)奠定華僑在東南亞的社會經濟基礎
- 有關「靖難之變」與「三藩之亂」的敘述,何者正確? (A)前者發生於明惠帝,後者發生於清世祖 (B)兩者皆因削藩而起 (C)臺灣的鄭氏皆曾派兵參與亂事 (D)兩者皆叛亂成功。
- 下列四位是中國不同朝代的人民,依照他們的言論判斷,何人生存的年代最晚? (A)冠豪:我以孝廉被推薦至朝廷為官 (B)淯祐:寒門出身的我難以官至上品 (C)榕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們努力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