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第 28–30 題 (甲)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蘇軾〈日喻〉) (乙)予觀奕於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奕者,終日默坐而已。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錢大昕〈奕喻〉)
28. 關於上列兩文的比較,下列選項何者正確?
(A) 皆採先敘後議的結構布局
(B) 皆主張學貴致用的重要性
(C) 皆以古史事件為論證案例
(D) 皆強調力求甚解的治學法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621622
統計:A(138),B(26),C(30),D(28),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