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8. 臺灣的行政區,隨著土地的拓墾、人口增加,屢有變更,由一府、二府而至三府。請問:清廷於中部地區設立臺灣府是在哪一事件後?
(A)施琅攻臺後
(B)臺灣開港後
(C)日軍犯臺後
(D)臺灣設省後。
(A)施琅攻臺後
(B)臺灣開港後
(C)日軍犯臺後
(D)臺灣設省後。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33333
統計:A(3),B(2),C(2),D(8),E(0)
內容推薦
- 歷史老師在課堂上提到:「早期臺灣的開發著重於南部,但清領後期北部的地位逐漸重要。」請問:這主要是與哪一項作物的增產與外銷有關? (A)樟腦 (B)茶葉 (C)蔗糖 (D)稻米。
- 中國農作物收穫次數各地不同,主要是因為哪項因素的差異? (A)地形 (B)緯度 (C)雨量 (D)土壤。
- 【題組】當時群眾提出來的訴求,主要為下列何者?(A)外爭主權,內除國賊(B)天下一家,共享太平(C)扶清滅洋,打倒洋人(D)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 清領時期,不同族群的移民來到臺灣,彼此互相競爭生存空間與資源,因此引發了械鬥,特別是乾隆、嘉慶之後,人口愈多,衝突也更激烈。請問:下列何者不是清領前期臺灣經常發生械鬥的原因? (A)爭奪土地
- 【題組】咸豐年間的兩次英法聯軍對台灣造成的影響為下列何者?(A)台灣納入中國版圖(B)台灣進入清領後期(C)清廷開始積極治台(D)台灣層級提高為省
- 清領前期,西拉雅族人阿德除了會使用羅馬字拼注族群語言之外,還會書寫漢文,因為他從小就接受漢文教育。請問:當時阿德就讀的學校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個機構? (A)儒學 (B)書院 (C)義學 (D)社
- 下列各選項中,何者的 x 值最小?(A) 5:x=1:2(B) (x+1):4=(1-2x):(-10) (C) 7:(x+1)=11:4(D) (-x+5):(3x-2)=3:4。
- 民國8年5月4日,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爆發,後來擴大至各階層,包含工人、商人等,包括請願、罷課、罷工和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行動,是為「五四運動」。請問:【題組】此運動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為下
- 清領前期先民渡海來臺常冒著極大的風險,常需以生命挑戰險惡的「黑水溝」。請問:「黑水溝」指的是下列何者? (A)臺灣海峽 (B)巴士海峽 (C)太平洋 (D)濁水溪。
- 【題組】中法戰爭後,中國喪失哪一藩屬國?(A)越南(B)台灣(C)朝鮮(D)琉球
內容推薦
- 籃子裡有一些蘋果和梨子,若蘋果個數的 7倍等於梨子個數的 5倍,且蘋果比梨子少 36個,則梨子有多少個? (A)180 (B)144 (C)126 (D)90 。
- 珮甄趁著假期回到屏東車城鄉的奶奶家,偶然看到一處墓碑,上面刻著「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請問:這和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A)郭懷一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林爽文事件 (D)牡丹社事件
-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有其脈絡可尋,我們可視為「挑戰」與「回應」的過程。請問:【題組】面對西方勢力的挑戰,中國終於在英法聯軍後進行器物層次的改革,但最後卻以失敗做結。請問:這場改革失敗的原因「不包括
- 某傳記記載:「他於西元 1876 年來臺,除整頓吏治、改革賦稅外、巡察臺灣的南北各地,並興建臺灣最早的電報線。」請問:傳記中描述的主角應是何人? (A)丁日昌 (B)劉銘傳 (C)沈葆楨 (D
- 【題組】根據上文,可知當時中國政治發展有何現象?(A)漢人地位提高(B)地方勢力興起(C)革命勢力龐大(D)地方改革成功
- 若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 圖形的交點為(6 ,-3),則a-b=?(A)3 (B)1 (C)-1 (D)-3 。
- 哪一事件的爆發,使清廷意識到臺灣的重要性,開始對臺灣的治理政策轉向積極? (A)牡丹社事件 (B)英法聯軍(C)中法戰爭 (D)三藩之亂。
- 【題組】清朝末年,知識分子面臨內憂外患,紛紛尋求不同的救國途徑,其中孫中山為革命派的代表人物。請問:孫中山展開革命運動,是受到哪一場戰爭的刺激?(A)英法聯軍(B)中法戰爭(C)甲午戰爭(D)
- 臺灣建省後,首任巡撫是誰? (A)丁日昌 (B)劉銘傳 (C)沈葆楨 (D)邵友濂。
- 民國初年,在《文學革命論》文章中,提出當代文學的「三大主義」:「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誠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
- 「宗族組織是由相同血緣的同姓者組成,分出部分祖產,作為公費,以便於祭祀」,此敘述的祭祀對象是指何者?(A)開臺祖 (B)土地公 (C)媽祖婆 (D)唐山祖。
- 臺灣俗諺:「少年若無一次憨(傻),路邊哪有『有應公』」,意思是說若不是那些「憨少年」離開原鄉,流浪來臺灣,以致客死異鄉,路邊哪來這麼多的「有應公」供人膜拜。根據上述內容,有應公的由來可能與清廷
- 【題組】為挽回人心,守舊派的慈禧太后開始推動改革,名為「庚子後新政」,其內容措施與「戊戌變法」雷同,屬於何種層次的改革?(A)器物層次(B)軍事層次(C)制度層次(D)思想層次
- 小慧近日要繳交一份有關清代對外戰爭的報告,她蒐集的資料內容有﹕(1)戰爭發生在 19 世紀末期(2)清廷為了維護藩屬宗主權而戰(3)劉銘傳率軍來臺抵禦外敵入侵。由以上資料,我們可以推論小慧的報
- 【題組】此篇文章的作者,最有可能為下列何者?(A)孫中山 (B)陳獨秀(C)李鴻章 (D)康有為
- 清領初期,臺灣的教育文化並不發達,直到十九世紀後,臺灣才逐漸轉型為文治社會,造成這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A)清廷強制要求 (B)原住民逐漸開化 (C)經濟逐漸發展 (D)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 由於清初來臺移民之中,男女比例懸殊,若要描述來臺男子娶妻的困難,通常是以下列哪句臺灣俗諺來形容?(A)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 (B)一個某卡贏三個天公祖 (C)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 (D)紅
- 【題組】清朝末年推動立憲運動,但最後立憲派卻轉而支持革命運動,其原因為何?(A)清廷成立皇族內閣(B)甲午戰爭中國戰敗(C)慈禧太后發動政變(D)八國聯軍中斷改革
- 英法聯軍後,臺灣被要求開放四個通商口岸,分別是哪幾個港口? (A)淡水、雞籠、安平、打狗 (B)布袋、花蓮、淡水、雞籠 (C)安平、打狗、蘇澳、鹿港 (D)艋舺、鹿港、布袋、雞籠。
- 臺灣為移民社會,早期由於政治、軍紀不良及社會不安,時常會出現武力的衝突,若以清朝「朱一貴事件」和「林爽文事件」為例,他們的衝突是屬於下列何種性質? (A)官逼民反 (B)軍人叛變 (C)宗教衝突
- 傑倫邀請力宏到淡江中學母校參觀,傑倫告訴力宏說:「我的母校是清領後期來自加拿大傳教士所建,附設有淡水女學堂,可說是臺灣地區的第一所女子學校哦!」【題組】請問:傑倫的母校成立於何時? (A)荷治
- 臺灣開港通商後,主要的出口商品以哪三種為主? (A)鴉片、茶葉、稻米 (B)糖、檜木、稻米 (C)茶葉、糖、樟腦 (D)紡織品、鴉片、樟腦。
- 臺灣民間流傳著「鴨母王」豎紅旗起義反清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應是下列何人? (A)郭懷一 (B)林爽文 (C)朱一貴 (D)戴潮春。
- 【題組】承上題:淡水女學堂的設立,和哪一位傳教士的努力有關? (A)馬雅各 (B)馬偕 (C)甘為霖 (D)巴克禮。
- 沈葆楨來臺展開各項重要事務,關於行政建設方面,沈葆楨增設哪一府,以加強管理? (A)臺南府 (B)臺灣府(C)臺東府 (D)臺北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