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臺灣南部某鎮一座有兩百餘年歷史的廟宇,留下的捐款紀錄記載長期以來捐獻者的姓名、居地與捐獻金額。此資料自某時期開始,出現了來自「板橋、新莊」等北部地區的信眾,且此後漸以為常。關於此一現象,以下哪個選項的解釋最為合理?
(A) 清朝中期族群衝突緩和,南北交流漸趨密切
(B) 臺灣開港通商之後,南部居民轉向北部移動
(C) 日據時期為了開發南部,北部農業人口南移
(D) 二次大戰後臺灣工業化,南部居民北上就業
(A) 清朝中期族群衝突緩和,南北交流漸趨密切
(B) 臺灣開港通商之後,南部居民轉向北部移動
(C) 日據時期為了開發南部,北部農業人口南移
(D) 二次大戰後臺灣工業化,南部居民北上就業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困難0.390805
統計:A(15),B(34),C(6),D(18),E(0)
內容推薦
- 小明在一本當代臺灣社會史的專著中看到書中內容分別介紹了消費者保護運動、五二○農民運動、抗議杜邦公司設廠的環保運動、原住民的還我土地運動與抗議房價不合理上漲的無殼蝸牛運動等多元的社會運動。請問:這
- 政府陸續設立客家電視臺、原住民電視臺,其目的為何? (A) 強化電視節目內容 (B) 提昇電視臺競爭力 (C) 尊重多元文化 (D) 培養廣電人材
- 臺灣經濟發展一個明顯的特色是「對美國出超,對日本入超」,其原因為何? (A) 國人喜歡日貨,排斥美國貨 (B) 政府給日本關稅上優惠,對美國則沒有 (C) 美國、日本來臺投資策略不同 (D) 美
- 某資料提到:「在沒有電郵、沒有網路、報禁未開的戒嚴時代裡,許多人內心有所不平,卻苦無管道紓發。《野火集》的上市,為批判著1980年代臺灣社會的種種問題,鼓勵民眾向政府憤怒的發聲,成為1980年代
- 「這些作家筆下的人物大多與現實脫節,布局情節老套公式化,故事的主人公不管如何飽嘗流放的痛苦,總是會垂臨故土,與大陸上的家人團圓結局。這些作品注滿思鄉情懷,但這種悲傷的感受老是陳腐俗套、了無新意」
- 基隆客運工會為維護工作權引爆罷駛事件、臺陽文山煤礦老礦工追討積欠工資及退休金展開長期抗爭、嘉隆女工抗爭追討積欠工資及資遣費、勞工團體發動群眾聚集到行政院門口,要求政府將每週基本工作時數調降,這些
- 1979年,中共與美國正式建交,同時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採取和平統戰的政策,呼籲兩岸進行「三通」。請問:當時蔣經國總統的回應方式為何? (A) 提出「三不政策」 (B) 順應輿情,開放大陸探親
- 關於宗教改革的意義,以下正確的有:(甲)摧毀了羅馬教會的獨裁統治;(乙)促進了西歐的教育事業;(丙)帶動了個人主義的抬頭;(丁)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A)甲乙 (B)甲乙丙 (C)甲丙丁 (D
- 1980年代,隨著民主運動的推展,社會的自主意識提升,其中1986年5月由鄭南榕等人曾發起「五一九綠色行動」。請問:「五一九綠色行動」的訴求為何? (A) 要求農業改革 (B) 要求制定更高的環
- 他是1970年代著名的畫家,無師自通的繪畫技巧引起許多人的驚嘆。其用色多變且鮮明,極具想像能力,樸拙簡單的圖像,卻能呈現出均衡且對稱的藝術美感。常以一些宗教陣頭、廟宇建築、布袋戲等日常生活表現為
內容推薦
- 有位傳播學者曾云:「解嚴前,臺灣雖有三家無線電視臺,實際上只一家而已。」其涵義為何? (A) 財團壟斷、操控媒體 (B) 政府掌控媒體資源 (C) 美國操控臺灣媒體 (D) 三家電視臺的大股東是
- 個人所得包括移轉性支付。(A)O(B)X
- 1808年,為了防範英國,拿破崙揮兵進入某個國家,引發「半島戰爭」。該國人民群起反抗,以游擊戰術對付法軍,加上英軍的支援,使拿破崙深陷泥淖之中。請問:這是哪一個國家? (A)義大利 (B)西班牙
- 16下圖為某植物莖的橫切面示意圖,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甲細胞分裂會使莖加粗(B)土壤中的肥料主要是由乙運送(C)物質在丙內的運送方向為由下往上(D)開花時,根儲藏的養分是由丙運送至花芽
- 十八世紀美國獨立革命的導火線為何? (A)英國規定北美殖民地運銷歐洲貨物,必須由英船載運,先至英國納稅 (B)英國本土與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政治思想不同 (C)英國本土與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宗教信仰歧異
- 「倫敦鐵橋垮下來,垮下來,垮下來,倫敦鐵橋垮下來,就要垮下來。」這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兒歌歌詞。然而這首歌詞不僅代表了當時大英帝國身為世界中心的廣大影響力,也充分展現了英國人特有的自信與幽默。
- 由於民族國家過度介入商業資本主義,使得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強力主張自由主義之經濟學說,他說經濟活動裡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所謂的「手」意指為何? (A)市場的自然運作 (B)上帝的意旨 (C)
- 中產階級一詞最早出現在歐洲,在中古末期,社會上逐漸出現一群人,身分、地位、財富比不上貴族、教會,卻又比一般平民還好。而中產階級中的勞工階層成為中產階級的主體是哪一時期的現象? (A)十八世紀前期
- 一份近代重要的民主文獻的目的:「在於使社會全體成員時刻銘記,俾使其永遠注意其權利與責任;使立法和行政機構之行動,在任何時刻均與政治機構之目標配合,且使其更加受人尊重;使公民之要求,由此建立在簡單
- 「□□少時慷慨、好任俠,富有自由思想,長為水手。曾舉兵革命,圖謀民族統一大業,事敗後,遠走他國。後圖謀再舉,率一支千餘人的志願軍,擊敗數倍於他的敵軍,取得國境之南。該地區百姓堅持□□做他們的統治
- 小梅購買一杯熱飲不小心打翻了!小梅表示願意再以50元買一杯,請由下圖A~D圖擇一最佳的處理服務? (A)A圖門市人員立即現作一杯熱飲賣給小梅並收取50元(B)B圖門市人員立即現作一杯熱飲賣給小梅
- 他將革命的精神——平等、自由都轉化為法律條文,使人權獲得保障。雖在刑罰部分稍嫌過於嚴酷,男女地位尚不平等,但在當時說來,已經算是歐洲最進步最開明的法典,此後歐洲各國多以它為修改法律的藍本。請問:
- 英文design源自於拉丁文「designare」,由「de」和「signare」,其中「de」代表什麼涵義?(A)記號、標誌 (B)圖案 (C)想法 (D)執行、製作
- 一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人論及自己的時代:不論是佃農、工人或水手,只要勤勞節儉,就有機會擁有農莊、工廠或商船,甚至可能成為銀行家。這種說法反映下列哪一種歷史現象? (A)封建制度面臨解體 (B)資產階
- 十九世紀歐洲逐漸形成意識形態的對立。請問:其中哪一種主義主張分配財富、合作代替競爭、社群參與取代個人主義,啟發了歐洲各國對社會、經濟的改革,促進福利政策的實施? (A)自由主義 (B)保守主義
- 一位歐洲學者有這樣的經歷:他出生時,多數世人還認定地球是一個扁平的陸塊;到他求學時,周遭已經有許多人相信地球是圓的,各地還流傳許多有關遠方新奇事物的傳說。這位學者鮮少離開家鄉,卻能根據平時蒐集的資
- 他認為:法國在這段期間所面對的情勢是,「外面被所有暴君包圍;裡面則是所有暴君進行陰謀」,故其認為必須剷除共和國內的內奸和消滅其外敵,否則國家會遭到敗亡的命運。在這種情勢下,政府的所有政策必須依循
- 舊石器時期的拉斯克(Lascaux)洞窟壁畫,其遺址位於下列哪一個國家? (A)法國 (B)西班牙 (C)義大利 (D)德國
- 有人認為:工廠工人的薪資只要能維持其生計即可,如果工資過高,工人生活改善,就會多生小孩,人口隨之增加;如此一來,勞動力便增加,工資隨之下降,甚至低於先前水準。我們應如何理解這種說法? (A)反映
- 某位法國國王提倡工商業,並時常穿著商人服裝,手持洋傘,頗有平民作風。在他執政的十餘年間,法國經濟繁榮,但在政治上卻衝突不斷。改革者常要求政府修法減低選舉人的財產限制,但是政府卻回答人民:「趕快發
- 某書描述:「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在這裡均可受到熱烈招待。這裡出現了一些由豔光四射且博學多才的名媛主持的聚會,作家、學者們可以海闊天空地談論各種問題,參與者常因其口才和機智而聲名大噪。」這種情景最可能
- 西元1870-1914年間,歐洲人口的成長主要是下列哪一因素造成? (A)少有戰爭 (B)死亡率的下降 (C)亞洲移民的湧入 (D)出生率的上升
- 影響近代設計發展的主要力量,來自於下列何者的衝擊? (A)工業革命 (B)包浩斯 (C)文藝復興 (D)後現代主義
- 近代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力之一是技術的創新。在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中,英國工業的技術創新如何發生? (A)科學革命發現新理論,工業家將這些理論直接應用於生產,帶來技術的創新 (B)此時的技術創新大都是
- 維也納會議將日耳曼各邦組織成一鬆散的「邦聯」,由奧地利主導。受到梅特涅的壓制,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在日耳曼奄奄一息,但在普魯士的領導下,於1818年建立了下列何者,奠定日後在經濟上統一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