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1. 清領時期,臺灣糖的主要產地在臺灣南部,大多由何地出口?
(A)淡水
(B)鹿港
(C)打狗
(D)雞籠。
(A)淡水
(B)鹿港
(C)打狗
(D)雞籠。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下列哪些因素是臺灣逐漸由移墾社會走向文治社會的主因?(甲)人們經濟生活改善(乙)文憑主義掛帥的觀念 (丙)文教機構的增設(丁)統治者有意以教育來壓制反對意見 (A)甲乙 (B)甲丙 (C)乙
- 清同治年間,由臺灣第一富豪林本源家族出資,以及當地紳民貢獻土地,創建「大觀學舍」,其目的是專為窮苦家庭提供教育,不收費用,甚至還發給賞銀。請問:這種教育機構在清朝時稱之為何? (A)儒學 (B
- 以下關於清領前期臺灣文教風氣的發展,何者敘述錯誤? (A)原住民的教育完全不受重視 (B)文教風氣愈來愈興盛 (C)儒學可提供學子準備科舉考試 (D)設立書院是為了彌補儒學的不足。
- 清領時期完全由政府創辦,屬公立學校的是下列何者? (A)義學 (B)書院 (C)儒學 (D)民學。
- 對清初某一宗教信仰的描述:「一方面可以看出早期移民生存艱辛、械鬥頻繁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早期移民守望相助及其對無主孤魂的敬畏。」上文所述的信仰為何? (A)有應公 (B)土地公 (C)王爺
- 下列關於清領時期「唐山祖」和「開臺祖」宗族組織的敘述,何者正確? (A)唐山祖指的是來臺的第一代祖先 (B)祭拜唐山祖的宗族成員彼此一定有血緣關係 (C)組成這兩種宗族組織的成員不一定同姓 (
- 郝晨到林伯伯家拜訪,看到大廳供奉保生大帝。請問:他可以得到哪一項結論? (A)林家祖籍為泉州 (B)林家以保生大帝為開臺祖 (C)林家祖先有科舉考試及格者 (D)林家在清領時期屬於領導階層。
- 啟平在清領時期渡海來臺開墾,他的祖籍為潮州府。請問:下列哪些神明可能是他主要信仰的對象?(甲)開漳聖王(乙)保生大帝(丙)三山國王(丁)媽祖(戊)土地公 (A)甲丙戊 (B)乙丁戊 (C)甲
- 清領時期,臺灣社會的祖先崇拜是透過何種關係發展而成的? (A)廟宇的祭祀活動 (B)同姓關係 (C)職業關係 (D)地緣關係。
- 清領時期,臺灣社會逐漸由祭祀「唐山祖」轉為祭祀「開臺祖」。請問:此一轉變的意義為何? (A)祖籍意識超越地方信仰 (B)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神明 (C)來臺移民日久,子孫眾多,逐漸認同這
內容推薦
- 臺灣開港通商後,下列哪一組商品是主要的進口商品? (A)軍火、鹿皮 (B)藥材、日用品 (C)樟腦、紡織品 (D)鴉片、紡織品。
- 關於清領時期的「郊」與「洋行」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洋行設立在臺灣各通商口岸 (B)郊是由外國使節和臺灣商人共同組成 (C)郊產生於臺灣開港通商之後 (D)洋行在臺灣開港後漸漸沒落。
- 清廷治臺時期,臺灣開港通商後所帶來的影響,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基督教首度傳入臺灣,並以羅馬字母拼注漢語傳播聖經 (B)對外貿易量大幅增加,並且出現入超現象 (C)臺灣成為當時清朝對外貿易
- 附圖是羅賓在書上看到的臺灣歷史演變圖,其中「甲」的發生,迫使清朝政府開放臺灣的四個通商口岸。請問:「甲」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中法戰爭 (D)牡丹社事件。
- 清領後期,臺灣的何項出口品,曾經是世界產量最大? (A)茶葉 (B)蔗糖 (C)樟腦 (D)鴉片。
- 附表是西元 1868~年間臺灣的出口貨物及總值比例表。請問:表中甲、乙、丙各代表何種物產? (A)糖、茶、樟腦 (B)茶、糖、樟腦 (C)糖、樟腦、茶 (D)茶、樟腦、糖
- 臺灣開港通商後,西方傳教士紛紛來臺推廣基督教,為了深入人群,他們往往藉由哪一種方式來推廣傳教事業? (A)經濟援助低收入戶 (B)傳播科學新知 (C)提供休閒娛樂 (D)醫療及教育。
- 臺灣歷史上被稱為「臺灣口腔外科的先驅」者為何人? (A)馬偕 (B)馬雅各 (C)蘭大衛 (D)蔣渭水。
- 索隆來到了臺南某間醫院就診,此醫院前身是西方傳教士在臺南所建立的臺灣第一間西醫醫館。請問:此醫院應該是下列何者? (A)新樓醫院 (B)馬偕醫院 (C)新光醫院 (D)門諾醫院。
- 娜美是一位清領後期住在淡水的年輕女性,請問:她的生活應該不會出現下列哪一遭遇? (A)進入外國傳教士開設的女子學校就讀 (B)服用西方傳教士開的西藥 (C)因幫忙家計成為採茶女工 (D)加入馬
- 同治13年,日本藉口出兵臺灣。事後,中日雙方在北京議和,清廷須付賠償費,且承認日本出兵為「保民義舉」。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A)巨額的賠款造成中國財政負擔 (B)間接承認琉球為日本領土 (
- 同治13年,日本藉口出兵臺灣。事後,中日雙方在北京議和,清廷須付賠償費,且承認日本出兵為「保民義舉」。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題組】承上題,馬斯洛想以「牡丹社事件」做一份歷史專題研究
- 臺灣被納入清廷版圖後,其對臺政策原本是消極治臺,歷經兩百年左右,始轉為積極。請問:此種轉變的關鍵原因為何? (A)開港通商 (B)日軍犯臺 (C)中法戰爭 (D)臺灣建省。
- 魯夫參加八通關古道的健行活動,聽到嚮導解說八通關古道為沈葆楨時所開鑿的通往後山的道路。請問:其開鑿此道路的目的為何? (A)促進經濟繁榮 (B)實施開山撫番政策 (C)防止反清事件 (D)防範
- 高雄市旗後炮臺是二級古蹟,其建造乃是因為下列何事所致? (A)英法聯軍 (B)甲午戰爭 (C)牡丹社事件 (D)中法戰爭。
- 以下哪一位官員以福建巡撫的身分來臺巡查,並架設臺灣府城至安平、旗後兩地的電報線,是臺灣最早的電報線? (A)沈葆楨 (B)丁日昌 (C)劉銘傳 (D)邵友濂。
- 被引道陸橋包圍了 年的臺北北門,在 年重獲 年創建時的完整面貌。此城門為臺北開府時所建立的五大城門之一。請問:此城門的設立是因為何人奏請清廷設置臺北府? (A)丁日昌
- (甲)臺灣建省(乙)施琅攻臺(丙)中法戰爭(丁)臺灣開港通商(戊)牡丹社事件。有關上述臺灣歷史大事,若按照先後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 (A)甲乙丙丁戊 (B)乙丙丁戊甲 (C)乙丁丙甲戊 (
- 劉銘傳將臺灣的行政區域調整為三府一直隸州,其中的三府不包括哪一府? (A)臺灣府 (B)臺南府 (C)臺北府 (D)臺中府。
- 位於臺北的二二八和平公園中,陳列有臺灣最早的火車頭「騰雲號」,它令我們緬懷清末對臺灣近代化貢獻最大的哪一位巡撫? (A)邵友濂 (B)沈葆楨 (C)丁日昌 (D)劉銘傳。
- 香吉士常向郵局大量購買新發行的全套郵票。請問:臺灣最早的郵政總局設於何處? (A)臺北 (B)臺中 (C)高雄 (D)臺南。
- 近代臺灣建設主要是受外國侵略的刺激而起,其中臺灣建省是受哪一國侵略的影響? (A)荷蘭 (B)美國 (C)法國 (D)英國。
- 劉銘傳來臺後,為了增加政府稅收而採用下列何種方法? (A)農產改良,大量出口 (B)設立郵政總局 (C)重新丈量田地,訂定繳稅規則 (D)建築鐵路,改善運輸。
- 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時期,住在臺北的年輕人,不可能有怎樣的生活經驗? (A)搭輪船至東南亞 (B)晚上在街道散步能有電燈照明 (C)打電報至福州聯絡緊急事件 (D)坐火車至新竹拜訪朋友。
- 清領後期,中國陸續派官員來臺從事各項建設。請問:曾經在臺灣架設電報線的官員有哪些? (A)劉銘傳、丁日昌 (B)沈葆楨、丁日昌 (C)邵友濂、沈葆楨 (D)劉銘傳、邵友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