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二瑪格麗斯是波士頓大學的微生物學教授,她1938年出生在芝加哥,十四歲進入芝加哥大學就讀,而碩士學位是在威斯康辛大學主修動物及遺傳學,1960年代轉赴柏克萊研究細胞遺傳及微生物。1963年她發現在細胞核外之葉綠體及細胞質內,可以有片斷之DNA存在,而且也有直接遺傳的現象。同時她指出這核外DNA之來源特性和演化與核內之DNA不同。在1967年她完成她的博士學位轉赴波士頓大學任教,擔任微生物的教學和研究。在她長期的觀察和研究中,她認為真核生物的胞器有些特徵與原核細胞構造類似。同時胞飲現象是廣泛存在於很多細胞,例如有不少變形蟲(Amoeba)或草履蟲(Paramaecium sp.)經常可見到藉胞飲作用而攝食細菌、矽藻、綠藻或藍菌。這些含葉綠素的細胞,在變形蟲細胞內可存活一段相當長久時間,甚至可以行細胞分裂形成共生的現象。另外她到加州巴哈海岸之泥灘地上找到某些螺旋菌(Spirochetes),其外形和構造與人體肺部氣管上的纖毛細胞很類似。就因為她找到類似的例子不少,所以才提出真核細胞及複雜多細胞生物是由不同的原核細胞藉著胞飲共生之方式(Endosymbiosis)演化而來。在1970年及1981年,她分別出版The origin of Eukaryotic cell 及 Symbiosis in cell Evolution,來說明真核多細胞生物之演化可能是由一連串原核生物或與真核生物以內共生的方式形成。她提出的主要證據如下:1. 粒線體的構造也有雙層膜,膜之成分主要是pepitdeglycan;此和一些行有氧呼吸細菌(aerobic bacteria)相似,但與一般真核生物細胞不同。2. 粒線體(mitochondria)及葉綠體(chloroplast)也都有DNA,且往往成環狀;與一般細菌的DNA構造相似,且可複製。3. 一般有鞭毛、纖毛或有尾部的細胞,在電子顯微鏡下的構造與螺旋菌的構造類似;有微管(microtubule)的構造。其排列方式一樣為9+2或9+0。4. 在一般的精子尾部與自由生活之螺旋菌類似都含有Kinetosomal DNA。  雖然上面的證據是可以來說明真核細胞及高等多細胞生物的可能演化步驟,但有不少的學者仍然反對瑪格麗斯的看法,他們認為那些胞器的形成是趨同演化的結果。因為在有氧情況下,要行有氧呼吸,所以不少細胞就有粒線體演化出來。
58.瑪格麗絲的內共生假說可解釋哪些胞器?
(A)高基氏體與內質網
(B)內膜系統
(C)核糖體與核仁
(D)粒線體與葉綠體

參考答案

答案:[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