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某部古代醫書上有這麼一段介紹:「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律。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這一段文字反映的思想,與那一時期的學術哲理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A)先秦道家
(B)西漢儒學
(C)魏晉玄學
(D)兩宋理學
(A)先秦道家
(B)西漢儒學
(C)魏晉玄學
(D)兩宋理學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545455
統計:A(3),B(2),C(6),D(0),E(0)
內容推薦
- 有一個由中央頒給地方遵行的準則,一共十六條,每條七個字,主要以規勸道德為主,其全文如下:「1敦孝弟以重人倫;2篤宗族以昭雍穆;3和鄉黨以息爭訟;4重農桑以足衣食;5尚節儉以惜財用;6隆學校以端士習
- 一則阿拉伯格言說:「人酷似其時代,尤勝於酷似其父。」這句話反映在史學家身上,以下解釋何者為真? (A)歷史不是單純的過去,史家在解釋歷史時不免受其時代的價值影響 (B)歷史能反映不同時代的精神,
- 有位君主熱愛軍隊,認為這是國家強大的基礎,他平素生活簡單,將大部分財政收入都放在國家建設上;在此同時,另一位君主則從事宮殿建設,興建大型公共建築,並追求國家強大。這兩位君主作法似乎不同,但他們共同
- 關於茶的起源,有則資料的記載是:「周武王伐紂,實得□□之師,……丹漆茶蜜,……皆納貢之。」資料中的□□應該是何地? (A)江淮 (B)山東 (C)西涼 (D)巴蜀
- 某朝代開始流行:「每茶一壺,需爐銚三候湯,初沸蟹眼,再沸魚眼,至連珠沸則熟矣。水生湯嫩,過熟湯老,恰到好處頗不易。故謂天上一輪好月,人間中火候一甌,好茶亦關緣法。不可幸致也。」請問這個朝代是 (
- 從民國十七年北伐統一到民國二十六年對日抗戰,國民政府以十年時間努力進行建國工作,請問下列那一項不是此時的成就? (A)以中央、中國、交通、農民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幣」 (B)興築粵漢、隴海等重要鐵
- 1910年,伊朗街上的兒童唱著這樣的歌謠:「凡依賴織布維生的人,生不如死。」此歌謠反映的事實為何? (A)重視生態發展的人反而跟不上時代潮流 (B)工業的持續發展拉開了窮國與富國的差距 (C)生態
- 「他們並不是站在第一線的環保鬥士,但是他們是為地球未來把脈的診斷師」。這句話中的「他們」是誰? (A)德國綠黨的黨員 (B)羅馬俱樂部的成員 (C)彩虹勇士號的船員 (D)國際地球之友的成員
- 猶太人是古代世界唯一一個信仰一神的民族。他們有著選民與末世審判的觀念。正因如此,等到某個民族將他們從迦爾底亞手上解救出來後,他們就在耶路撒冷打造神殿,建立猶太教。此民族是 (A) 波斯 (B) 雅
- 1860年依據中英北京條約的第五款:「凡有華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國所屬各地,或在外洋別地承工,俱准與英民立約為憑,無論單身或願攜帶家屬,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國船隻,毫無禁阻;該省大吏亦宜時與大英欽差大
內容推薦
- 在十六世紀中期,一位葡萄牙作者將其在廣州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出版了中國見聞錄,其中有一段記載說:「皇帝在省城裡成立了一所學校,由政府負擔經費,負責審核的官員命令所有成績優異的學生集合到省城,詳細詢
- 資料一:一位二十世紀初的科學家說:「所有傑出的物理學應該是老嫗能解。」資料二:當代一位學者指出:將汽車或直升機展示在達文西或阿基米德面前,再給他們適當的拆解工具,一段時間後,他們必會了解其中的基
- 春秋戰國時代,平民出身任官的統計表如下 :從上表春秋戰國時代平民出身人數的變化,觀察其中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周代封建制度貴族擁有任官的特權,一直受到實質而有效的保護 (B)貴族鄙薄吏事武職,多
-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民眾的識字率開始提升,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A)古騰堡在此時發明了印刷機 (B)舊教印刷了許多反新教的刊物,鼓勵民眾閱讀 (C)新教鼓勵民眾要閱讀聖經 (D)教會大力開設識
- 幾位學者討論某個時期的儒學,多數認為這個時代的儒學已經失去創造力,表現出衰微的傾向。但也有人認為:「這個時代的儒學,在思想層次或許是衰落了,但在規畫政治組織與統治政策的治術方面,卻大獲全勝。」請問
- 一、試述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之登錄與指定的行政程序。(25 分)
- 因為何人的緣故,「四書」的地位超越「五經」,再加上元政府把「四書」列為科舉考試的定本,此後「四書」被視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經典? (A)孟子 (B)孔子 (C)朱熹 (D)陸九淵
- 近代以來,許多新興產業都肇始於美國,這說明了美國逐漸掌握了全球生產的主導權,然以下何者並不包括在內? (A)資訊產業 (B)航空工業 (C)電影工業 (D)通訊衛星產業
- 資料一:「若有水火之災,『小則遣人救之,大則親往,多率人救之,並弔之』;若有盜賊,『居之近者同力捕之。力不能捕,則告於同約者及白於官司,盡力防捕之』;若有疾病,『小則遣人問之。稍甚,則親為博訪醫藥
- 飲茶迅速廣泛地流傳於各僧院中,寺廟中設置「茶堂」,作為招待賓客品茗、討論禪佛之理,同時亦設置「茶鼓」,用擊鼓召集寺院僧人飲茶。造成此發展的最重要原因是 (A)飲茶可以止渴 (B)飲茶可以治病 (
- 小明在讀一本線裝書時,看到「□、□之際,王守仁聚徒於□□之中,徐階講學於□□□□,流風所被,傾動朝野。□□□□□□,□□□□,聯講會,立書院,□□□□□。□□□□□,□□□□,□□□□,黨禍繼作
- 史家不離事而言理,客觀精神乃是歷史寫作的第一守則。在描寫一個歷史事件時,下列那一項最不易受到史家主觀因素的影響? (A)事件發生的時地 (B)事件的前因後果 (C)事件的歷史意義 (D)事件的是
- 「他雖非僧人,但自三歲被僧人收養,收養他的僧人好飲茶,所以從小他就練了一手烹茶的好手藝。爾後,又結識了許多善烹茶的高僧,深入各地產茶區,懂得栽茶、採茶、製茶、飲茶的技藝,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
- 「關羽」信仰雖受民間的喜愛與歡迎,但是對統治階層而言,「關羽」卻代表習武風氣與反抗、抗議力量之淵源,因此在那些皇帝任內曾經下令把關羽從武廟之中除去其從祀之地位? (A)宋太祖 (B)宋徽宗 (C
- 晚清一位醫家認為,中醫「精於窮理而拙於格物」,西醫「長於格物而短於窮理」。因此,他匯集中西醫對臟腑型態、構造與功能的認識,參以個人臨床經驗,撰成一部與臟腑研究有關的書籍。他是誰? (A)王清任
- 工業革命開始後,燃燒木材的情形有所減少,這說明了那些事實? (A)工業革命可以挽救生態危機 (B)空氣污染因此減緩 (C)森林資源暫時得到保護 (D)木材不再成為主要燃料 (E)人類與大自然的關
- 日本南進政策的策劃機關「企畫院」曾發表一篇1939年的華僑之研究,文中指出:「若將□□除去,不但馬來亞之抗日運動,即凡其他華僑社會活動,均不得考究矣。彼為福建出身,在世界恐慌之前,其經濟力倡霸全
- 儒家學說與其他古文明的思想體系相比較,具有那些特色? (A)重視人的生死 (B)重視政治、社會層面 (C)重視純粹知識的探索 (D)重視實踐 (E)重視信仰
- 在中國史上,何時是道教的鼎盛時期,朝廷極力扶植,成為全國性的大宗教? (A)秦朝 (B)漢朝 (C)魏晉 (D)唐朝
- 下列兩段文字,見於何書?甲、忽報孔明遣人送書至,周瑜覽畢,長歎一聲,昏絕,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乙、周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陵病逝,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
- 一、試述我國菸害防制法規中有關戒菸教育及菸品健康福利捐之分配。(25 分)
- 造成補償性工資差異的原因是(A)勞動供需不均 (B)勞動者學歷高低 (C)工作環境不同 (D)生產力不同
- 明清政府對於人民從事海外活動設下若干限制,下列敘述何者為誤? (A)明太祖關閉泉州等市舶司 (B)明成祖下令將船改成只能航行近距離的船隻 (C)清初為封鎖臺灣的鄭氏政權,下令遷界令及實施海禁 (
- 休閒的機會成本可以下列何者加以衡量?(A)工資率 (B)邊際收益產量 (C)勞動的平均產量 (D)供給曲線的斜率
- 一、消毒是自來水處理之最後步驟,試舉出五種不同消毒劑,並說明其特性。(2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