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二、題組(34 分,每題 2 分) 請閱讀以下文章,並回答 34~35 題:  50 年代的後山花蓮,家庭訂報還不普遍,一來是口耳相傳的小眾傳播還當道,正式的廣播電臺也還做得帶勁,再是幾家臺北發行的報紙,運到花蓮,分派到家,早已過午,新聞已經變成舊聞。儘管這樣,那印滿鉛字的舊報紙,還是非常的吸引我。裡頭一個又一個的文字,竟然連綴成一段又一段的異想世界,當時的我,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印了那麼多字的舊報紙,在當時算是稀有紙品,我們家沒有訂報,而買油條就能附包一大張,還嫌什麼衛不衛生?我總是充滿期待的看著老闆的女兒,將一整張報紙包我一根油條,那是特別情商,最佳禮遇,不宜太張揚的,要是她肯附包一張副刊或體育版,那天算我走運。 我一直想不透,怎麼有人可以在一天裡寫那麼多字,而且還是用鉛字排出來。到底是誰寫了那麼多的文字?師訓班來的代課老師說是記者寫新聞,作家寫副刊的文章。作家和記者誰大?這是我之前一直弄不清楚的問題。當時的新聞稿,記者不署名,作家個個有名字,顯然是作家比較大,但是,他們怎麼躲在副刊裡,而記者寫的卻放在主刊?這大大小小分不清楚,反正這些人能寫這麼多字,規規矩矩登在報紙上,對我來說就是非常厲害的人物了。雖然報紙被拿來包油條,都還是我的寶,我常常一邊吃油條,一邊撿來看。油條外的報紙,要遇到好看的內容,可說是可遇而不可求。(李潼〈油條報紙、文字夢〉)
34. 依據上文的主旨,若只能檢索一句原文來表示,下列何者最正確?
(A)50 年代的後山花蓮,家庭訂報還不普遍
(B)那印滿鉛字的舊報紙,還是非常的吸引我
(C)買油條就能附包一大張,還嫌什麼衛不衛生?
(D)當時的新聞稿,記者不署名,作家個個有名字,顯然是作家比較大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非常困難0
統計:A(1),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