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5.世紀的今天,如果要出刊『 世紀大事紀要』,以下哪些史實可以列入?(甲)新帝國主義崛起(乙)資訊時代來臨 (丙)民主與共產對立 (丁)工業革命發生(戊)全球性經濟大恐慌
(A)甲乙丙
(B)甲丙戊
(C)乙丙戊
(D)乙丁戊。
(A)甲乙丙
(B)甲丙戊
(C)乙丙戊
(D)乙丁戊。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比較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其相同處為何? (A)蘇聯都是中途退出戰場 (B)美國都是中途參戰 (C)義大利都是戰勝國 (D)日本都是和美國對立的角色。
- 某日新聞報導提及:「日前地震造成了臺灣南部山區土石鬆動,且受到西南季風增強的影響,未來幾天在部分山區很有可能因此發生土石流災害,要特別提醒您多加注意。」根據這段報導,對於生活在新聞所說部分山區
- 美、英兩國為了換取蘇聯對日宣戰的承諾,不惜在哪一場會議中犧牲中國的權益?(A)巴黎和會(B)德黑蘭會議 (C)雅爾達會議 (D)開羅會議。
- 翻閱《世界戰爭全集》一書,查到下列戰爭:(甲)英法聯軍(乙)甲午戰爭(丙)八國聯軍(丁)第二次世界大戰(戊)第一次世界大戰。請問:上述戰爭中,哪些是日本曾涉及者?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戊
- 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史事,下列說法何者最正確? (A)三個侵略者中以日本最為頑強,是最後一個向協約國投降的國家(B)日、德、義三國組成的同盟國,向外侵略而引起的戰爭(C)美、英、蘇三國召開雅爾達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經濟低迷,人民對政府不滿,趁機建立極權政治的是何人? (A)希特勒 (B)墨索里尼 (C)史達林 (D)胡佛。
- 請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被德國併吞的兩個國家為何? (A)捷克、匈牙利 (B)奧地利、波蘭 (C)捷克、波蘭 (D)奧地利、捷克。
- 印度在進行獨立運動過程中的不合作運動,是世界史上首起全國性的非暴力反抗運動。請問:關於「不合作運動」的意義和影響,下列何者正確? (A)不合作的對象是法國 (B)是由凱末爾所倡導的 (C)以拒絕
- 下列哪一項因素助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火苗? (A)姑息主義的瀰漫 (B)聯合國無法發揮預期的制裁效果 (C)歐洲的火藥庫—巴爾幹危機 (D)德國煽動墨西哥反美。
-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發展,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自 世紀以來就控制著巴爾幹半島 (B)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已有許多國家脫離鄂圖曼土耳其獨立 (C)
內容推薦
- 日川與皿子夫婦是生活在 1920 年代臺南州的商人。請問:他們當時會有下列哪一項經歷? (A)利用郵便局與日本老家往來通信 (B)從臺南搭火車到臺東談生意 (C)可以使用日幣、白銀、銅錢來交易
- 某位經濟學者指出: 「日治後期,臺灣地區電力總產能是日治前期的三倍多,產量也增加一倍多。」請問: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為何? (A)因應西部縱貫鐵路的電氣化,需要大量用電之故 (B)因應世界經濟不
- 化簡 之後,可得下列哪一個結果? (A)-5x- y (B)-60x-39y (C)-70x-14y (D)
- 右圖是臺灣近代史上相當著名的旗幟,它的出現與下列哪一件史實有關? (A)不滿荷蘭殖民臺灣 (B)拒絕清廷接收臺灣 (C)抵抗法軍侵略臺灣 (D)反抗日本占領臺灣。
- 日治初期,總督府採取「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但是到西元 1930 年代起,開始推動工業化。請問:早期日本以「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為發展目標,因此在臺灣實施一連串的綠色革命。請問:下列何者
- 列如表為甲、乙、丙、丁四地區的自然環境描述,依據表中的資料,判斷下列哪一個地區最容易發生土石流災害? (A)甲 (B)乙 (C)丙 (D)丁。
- 1895 年,日本人開始了在臺灣的統治,設立臺灣總督府,以臺灣總督為首長,日本國會授權臺灣總督至高無上的權力。請問:下列何者並非當時總督所擁有的權力? (A)立法權 (B)行政權 (C)司法權
- 《雨夜花》是臺灣一首著名的閩南語歌曲,日治時期日本人曾將這首歌修改為《榮譽的軍夫》 ,用來鼓舞臺灣人踴躍去做日本兵的軍夫。請問:這最有可能發生於什麼時期? (A)日本人正準備接收臺灣 (B)第
- 1913 年,有一位青年宣稱他與新中國許多黨政重要人士都有深厚交情,只要臺灣方面一發動義舉,新中國必定會給予武器彈藥等支援,號召大家效法辛亥革命,加入抗日的行列。但由於會員人數日增,引起日本警
- 日治時期擔任臺灣總督的官員性質由剛開始的武官變成文官,最後又轉變為武官。請問:關於這種轉變,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剛開始由武官擔任總督是因為要鎮壓臺灣各地的抗日運動 (B)中期轉由文官擔任
- 吉月水看了魏德聖導演的嘔心力作《賽德克‧巴萊》 ,深感悲痛與沉重,於是搜尋「霧社事件」相關資料,對於這段歷史,下列敘述何者無關? (A)時間為 1930 年的原住民武裝抗日 (B)由於日本人長
- 蔡秋桐的小說〈奪錦標〉中,描寫日治時期「大人」為了得到撲滅瘧疾的錦標,而對百姓進行壓榨、作威作福的故事,上文中提到的「大人」應是指當時哪一種身分的人? (A)警察 (B)軍人 (C)保正 (D
- 20 世紀初,殖民政府受到世界潮流的影響,遂在臺灣推動內地延長主義,表示殖民地雖然與內地有些許不同,但仍為內地的一部分,並直接使用本國法律,請問當時臺灣在實施此政策時, 「內地」一詞指的是下列
- 我國政府為確實掌控人口動態,每 10 年都會進行一次戶口普查,除了建立詳實的戶籍資料,政府還能進行徵稅、徵兵事宜,請問:臺灣在何時進行第一次戶口普查的活動? (A)西元 1900 年 (B)西
- 民政長官後藤新帄認為: 「治理臺灣必頇先了解臺灣人的習性,依據其習性定出一套管理辦法。」於是,他上任後便立即展開人口普查、土地調查、林野調查,並且著手臺灣的舊慣調查,依結果設計出相關策略。請問
- 日治時期農民聯名向臺南廳長請願「灣裡支廳下的田園大約 6 千餘甲,原本相當肥沃,但近年來受到天候久旱的影響,致使農業生產不順遂,如此看天吃飯,農民苦不堪言,希望廳長閣下能體恤農民所需,儘速進行
- 西元 1895 年 5 月 23 日,一群臺灣士紳發布〈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臺灣同胞誓不服倭,願為島國,擁戴聖清。」隨即成立「臺灣民主國」。請問:臺灣民主國的成立反映何種歷史意義? (A)
- 工業革命之後,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下列何者不是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A)氟氯碳化物的大量使用 (B)為人類需求而大量砍伐森林 (C)人口的增加及汽機車的大量使用(D
- 近年來生態研究,發現許多生物分布的區域有逐年往更高緯度或更高海拔處移動的趨勢,下列何者是最主要的原因? (A)臭氧洞面積增加(B)聖嬰現象 (C)全球暖化 (D)酸雨愈趨嚴重
- 甲地氣溫為-40℃,在同一時間乙地氣溫為-40 ℉,則甲、乙兩地何者溫度較高? (A)甲、乙兩地溫度相等 (B)甲地溫度較高 (C)乙地溫度較高 (D)溫標不同無法比較。
- 十九世紀時,克氏(Lord Kelvin)等科學家在研究氣體性質時,以氣體能達到最低的理論溫度(攝氏 -215)訂為絕對零度,稱此溫標為克氏溫標,以K為單位;物質每上升1℃,克氏溫標也增加1
- 一裝滿水的錐形瓶,塞上附有細玻璃管的橡皮塞,如圖,20 ℃時水面高出瓶塞2公分,80 ℃時水面高出瓶塞12公分,試問水柱高度高於瓶塞4公分,則溫度為多少℃? (A) 24 (B) 32 (C) 4
- 大雄帶了400元到市場買水果,如果 他買3個蘋果、5個水梨,則剩下30元;如果他買5個蘋果、4個水梨,則剛好把錢用完。設蘋果每個x元,水梨每個y元,則依題意可列出下列哪一組聯立方程式?(A) (
- 關於「熱平衡」的敘述,何者正確?(A)兩物接觸時,熱量產生流動,最後兩者熱量相等 (B) 兩物接觸時,熱量從熱量高流向熱量低,最後兩者溫度一致(C) 兩物接觸時,熱量從溫度高流向溫度低(D)溫度
- 如附圖為甲杯水加熱時,溫度與加熱時間的關係圖。若無熱量散失,且甲杯水的質量為300 g,則每分鐘甲杯的水從熱源吸收多少熱量? (A) 150 cal(B) 200 cal(C) 400 c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