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四)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會有老師指導。老師,是來傳授道理,講授(教導)學業,解答困惑的人。人並不是生下來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誰能沒有困惑呢?有了困惑卻不去請教老師,那麼他的困惑就永遠不能解決了。出生在我之前(年紀比我大)的人,他領會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當然要向他學習;出生在我之後(年紀比我小)的人,如果他領會道理,也比我早的話,我也應向他學習。我所要學習的是「道」啊,哪裡需要知道對方是生在我之前或生在我之後呢?所以,不管對方地位是顯貴還是低下,無論對方年齡較長或較少,只要是「道」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從師問道的風氣不流傳已經很久了啊!想要人沒有困惑很困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遠遠超出一般人,還是會跟從老師請益求教;現在大多數的人,他們遠遠比不上聖人,卻認為向老師學習是可恥的,因此聖人變得更加地聖明,而愚人變得更加地愚笨。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會選聘好的老師來教他們;但是他們自己本身,卻恥於向老師學習,真是令人不解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只是敎他們誦讀書籍,學習熟悉其中的句逗的人,並不是我說的傳授道理、解決疑難問題的老師啊!(當人們)文章的句讀不清楚的時候,會去請教老師;可是有困惑不能解決的時候,卻不會去請教老師。最後只學習到小地方,卻遺漏掉重要的部分,我真的看不出他的聰明在那裡啊!   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爲恥。可是,如今的士大夫們,只要一提到老師、學生這樣的稱呼,大家就會群聚在一塊兒去嘲笑他。問說為什麼要嘲笑呢?嘲笑的人就會說:「他們之間年紀相差不多,領會的道理也應該差不多吧!」(於是)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就會覺得十分可恥,向地位高的人學習,又會覺得好像在諂媚。唉!從師問道的風氣無法恢復,由此可知。巫醫、樂師以及各種工匠,士大夫原本不屑與他們並列,如今士大夫們的智慧卻反而比不上他們,這真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就曾經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請教學習。像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聰明才智當然比不上孔子。但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讓我學習的對象。」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高明,只是領會道理的時間有先有後,學術技藝的研究各有專長,如此罷了。李蟠先生,年紀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以及傳注(儒家的經典),他都能夠通曉熟習。又不被恥學於師的習俗所約束,要求來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道理,所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送給他。                                                                                                                                       ~~翻譯自韓愈師說
7. ( )以下有關本文的論述何者錯誤?
(A)開頭揭示教師的任務為「傳道、授業、解惑」三者,其餘各段即以此為觀點展開議論
(B)文中強調足以為人師表的,憑藉的依據是有無學問與聞道之先後,還要講究年齡和地位
(C)談論今人不如古人,差別在古人知從師問學,而今人則相反
(D)文中舉孔子學無常師,不恥下問的謙虛心態,反批時俗的偏執怪誕,再次強調「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之概念。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