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5. 「詹程夫斯基」是位俄國商人,在甲午戰爭之後來到中國做生意,如果他想在其本國的勢力範圍內活動貿易,那他可以選擇哪一座城市?
(A)廣州
(B)上海
(C)青島
(D)瀋陽。
(A)廣州
(B)上海
(C)青島
(D)瀋陽。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擁有天然良港的遼東半島,某國想處心積慮企圖侵占,清朝卻將其割讓給日本。於是某國乃聯合德、法兩國出面干涉。請問本文中的某國是指哪國? (A)俄國 (B)英國 (C)美國 (D)葡萄牙。
- 阿展到中國山東旅行時,看到某國百年前在此地所興建的下水道至今都還能使用。請問這哪一國家所建造的?(A)日本 (B)法國 (C)德國 (D)英國。
- 甲午戰爭後,中國面臨列強瓜分,哪一國家提出「門戶開放政策」,要求保持中國領土及主權的獨立與完整。(A)英國 (B)美國 (C)俄國 (D)日本。
- 日本侵略中國及其藩屬的歷史,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甲)吞併琉球(乙)發動甲午戰爭(丙)牡丹社事件(丁)劃福建為勢力範圍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甲乙丁 (D)丁
- 清末遭列強瓜分之勢已然成形,各列強在中國勢力範圍之畫分,何者敘述錯誤? (A)長江流域→英國 (B)長城以北→俄國 (C)西南地區→法國 (D)山東→日本。
- 清朝末年的數場對外戰爭帶給臺灣許多影響,下列史事的配對,何者不正確? (A)鴉片戰爭→臺灣開港通商(B)牡丹社事件→廢除渡臺禁令 (C)中法戰爭→臺灣設省 (D)甲午戰爭→割讓臺灣、澎湖。
- 下列清末所簽的條約與失地的配對,何者不正確? (A)中俄《璦琿條約》→黑龍江以北 (B)中日《馬關條約》→臺灣 (C)中英《南京條約》→香港 (D)中俄《北京條約》→九龍司。
- 附表是外國在中國設立工廠的數量和資本額情況。其中某一時期的數字呈現大幅度的成長,這與下列哪一件史實的關係最為密切? (A)英法聯軍戰敗北京失守 (B)甲午戰後簽訂《馬關條約》 (C)列強在華
- 中國自建第一條鐵路的工程師—詹天佑, 為中國第一批留美官費生,當時正值哪一項運動推行? (A)立憲運動(B)維新運動 (C)自強運動 (D)革命運動。
- 有歷史學者提出自強運動以戰爭開始,也以戰爭終止,其「始」與「終」各為哪一場戰爭? (A)鴉片戰爭、兩次英法聯軍 (B)鴉片戰爭、甲午戰爭 (C)兩次英法聯軍、甲午戰爭 (D)甲午戰爭、中法戰爭
內容推薦
- 下列關於戊戌變法的敘述,何者錯誤?ˉ(A)受到甲午戰爭的刺激ˉ(B)主張廢除八股文ˉ(C)成立京師大學堂(D) 主要參與者康有為、梁啟超都因而被殺失去性命。
- 英國聯合法國對清朝發動第一次英法聯軍戰役的理由分別是什麼?(甲)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乙)亞羅船事件(丙)法國傳教士在廣西被殺(丁)牡丹社事件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 朝鮮半島上現存在南韓、北韓兩個政權,最近屢屢躍上國際新聞版面。朝鮮半島位於中國大陸與日本群島之間,自古以來即為中、日兩國往來的重要通道,有「東亞陸橋」之稱,而朝鮮半島上的局勢變化也往往影響著中國、日本
- 【題組】1950年,一位美國總統在國會報告最新的朝鮮半島上的情勢:「假如讓南韓淪陷,共產勢力的領袖便會變本加厲,進而攻擊我們鄰近的國家。」美國在這位總統在演講之後採取了哪一項亞洲政策? (A)將
- 西元 1823 年,當時的美國總統發表了哪個宣言,聲明歐洲國家勿干預中、南美洲的獨立運動?(A)《人權宣言》 (B)《獨立宣言》 (C)《門羅宣言》 (D)《開羅宣言》。
- 那一個人是推動中南美洲獨立運動的重要人物?(A)玻立瓦 (B)加富爾 (C)俾斯麥 (D)威爾遜。
- 美國總統在一次大戰後期提出了「十四點原則」,並主張以下列哪個原則作為處理國際事物的原則?(A)自由放任 (B)正統原則 (C)民族自決 (D)自由民主。
- 一個國家透過奪取領土,或是建立政治、經濟霸權來壓迫其他國家的行為,我們通常會稱之為?(A)門羅主義 (B)孤立主義 (C)社會主義 (D)帝國主義。
- (甲)實施共產主義 (乙)提升婦女地位 (丙)確立君主專制 (丁)政教分離 (戊)西化政策。上述有關一次大戰後土耳其改革內容的敘述,何者正確?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乙丁戊 (D)丙
- 下列何者是實行「極權政治」的代表人物? (A)甘地 (B)史達林 (C)凱末爾 (D)威爾遜。
- 哪個亞洲國家原先是新帝國主義侵略的對象,後來經過西化改革後,也積極對外征戰擴張,成為新帝國主義的國家? (A)中國 (B)朝鮮 (C)泰國 (D)日本。
- 俄國欲擴張在巴爾幹半島的勢力,曾以民族主義為號召,希望巴爾幹半島能脫離土耳其獨立。請問應是號召哪個民族? (A)猶太民族 (B)斯拉夫民族 (C)日耳曼民族 (D)拉丁民族。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三國同盟」是指哪三個國家所組成的陣營?(A)德國、奧國、日本 (B)俄國、英國、法國 (C)土耳其、德國、奧國 (D)義大利、德國、奧國。
- 民族組成複雜,宗教信仰紛歧,而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的是下列哪個半島?(A)中南半島 (B)山東半島 (C)巴爾幹半島 (D)阿拉伯半島。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協約國」由敗轉勝的關鍵為何?(A)俄國因發生革命而退出戰局 (B)義大利退出同盟國 (C)德國潛水艇屢被擊沉 (D)美國中途參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四大帝國瓦解,各地出現許多新興國家;這些國家大多集中在哪一個地區?(A)亞洲 (B)非洲 (C)歐洲 (D)拉丁美洲。
- 西元 1917 年俄國接連爆發兩次革命,其中「十月革命」將俄國變成世界第一個實施共產主義的國家,稱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的是何人? (A)甘地 (B)列寧 (C)史達林 (D)俾斯麥。
- 下列何地直到十九世紀初期尚未被西方國家所認識,而有「黑暗大陸」之稱?(A)西伯利亞 (B)中南美洲 (C)非洲內地 (D)拉丁美洲。
- 居里夫人在哪一項學術上有很大的貢獻? (A)藝術 (B)放射性物質 (C)心理學 (D)文學。
- 一八五○年代,美國艦隊以武力逼迫日人開港通商,如同那一國也以同樣的手法逼迫中國開港通商?(A)英國 (B)俄國 (C)法國 (D)西班牙。
- 「國際聯盟」成立於巴黎和會召開之後。請問:「國際聯盟」成立的主要目的為何?(A)維持世界和平 (B)成立世界性武力聯盟 (C)經濟上的優惠同盟 (D)制裁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國。
- 移民到南美洲的巴西,必須學習哪種語言,才能和當地民眾溝通?(A)英語 (B)法語 (C)日語 (D)葡萄牙語。
- 日本近代歷史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重要的階段。請按時間先後,依序排列? (甲)大政奉還 (乙)明治維新 (丙)甲午戰爭 (丁)鎖國政策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丁甲乙丙 (D)丁乙丙
- 「朝鮮」原是中國的藩屬國,其後被某國併吞,最後才再第二次大戰後獲得獨立。請問:某國是那一個國家?(A)英國 (B)美國 (C)西班牙 (D)日本。
- 工業革命後,先進國家挾著先進的科技,對落後地區的侵略更為積極。請問:這種現象的出現與下列何者的關係較不密切? (A)新帝國主義 (B)社會達爾文主義 (C)白種人的優越感 (D)舊帝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