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四)虱目魚魚體呈紡錘形,尾部分叉,脊部青色,腹部銀白,鱗細,味鮮美而豐腴。自明末清初三百餘年以來,台江就是虱目魚養殖的起源地。虱目魚又稱牛奶魚,經濟價值很高,曾是養殖漁戶生活的支柱,伴隨世代漁村子民一起成長繁衍,與臺南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有「南臺灣的家魚」之稱。 臺南地區,養殖的虱目魚早上捕捉,當日就可吃到,是新鮮的象徵。有小販清晨便挑著虱目魚簍,從台江產地一路走到府城巷弄叫賣。臺南來的虱目魚,帶到外地送人屬於上等大禮,在臺北的魚市,識貨的人也都要挑臺南來的虱目魚,特別是以新鮮海水養殖的鹹水虱目魚,生長速度較慢,體型小,因食用藍綠藻,肉質細膩,味道鮮美,征服了臺灣人的味蕾,成為本土最有代表性的養殖魚類。 每年秋風起,是肥美虱目魚上市的時節。在捕撈虱目魚之前,有所謂「摃虱目魚」,即若是晚上要捕撈虱目魚,下午就要派人用竹筏或網具在池中追趕,讓牠們驚嚇地跑來跑去,腸子裡的排泄物排出,之後比較不易腐壞容易保存,「消肚」後的虱目魚,也不容易有土腥味,風味更佳。 以往養魚人家最普遍的吃法,是將魚頭、魚尾、魚腸做湯,中段魚體油煎。一般只以鹽水煮鹹,比較講究的人家,才會放一點薑絲,頭尾煮薑絲湯、醃瓜,或是魚尾切兩三塊加筍片、豆豉醃煮。富人則會取下魚肚,煮成虱目魚麻油麵線。 除此之外,虱目魚也是很好的祭拜供品,有頭有尾,尺寸好拿捏,又較吳郭魚貴氣,乃是適當的牲禮,或是在過年時,祈求年年有餘,拜拜後放冷再經過調味烹煮,衍生出「虱目魚五柳枝」這道料理。 回顧三百餘年產業歷史,台江地區代代傳承著對於虱目魚的養殖與烹調技法,有關虱目魚「吃的藝術」講究而細膩,鑲嵌在人們的生命中。近十幾年來,雖然因為水產品的選擇性增多,虱目魚在市場上不再一枝獨秀,但在許多台江人、南部人的心中,仍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節錄自尋訪台江古早味 虱目魚)
8.在本文裡,外地人喜歡挑選臺南養殖的虱目魚主因為何?
(A)品質穩定
(B)風味極佳
(C)價格低廉
(D)經濟價值高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