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一氧化碳之所以使人中毒,是因其可與下列何者結合?
(A)蛋白質
(B)白血球
(C)血紅素
(D)血小板。
(A)蛋白質
(B)白血球
(C)血紅素
(D)血小板。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857143
統計:A(0),B(0),C(12),D(1),E(0)
內容推薦
- 下列有關維生素C的敘述何者有誤? (A)可防止壞血病 (B)具光學異構現象 (C)具酸性 (D)具氧化性。
- 下列何者是合成纖維? (A)麻 (B)絲 (C)棉花 (D)耐綸66。
- 下列何者不屬於化學變化? (A)酸鹼中和 (B)乾冰昇華 (C)汽油燃燒 (D)牛奶變酸。
- 一個化學反應之反應物如何變成生成物,可由何者得知? (A)平衡反應式 (B)反應速率定律 (C)反應機構 (D)反應級數。
- 下列化合物,何者溶於水中時其溶液呈酸性? (A)Na2O (B)MgO (C)SO3 (D)NaCl。
- 下列有關滴定終點的敘述何者錯誤? (A)即為當量點 (B)溶液中會發生明顯的物理或化學變化 (C)可由指示劑的變化獲知 (D)可由導電度的變化獲知。
- 下列何者不導電? (A)HCl(l) (B)HCl(aq) (C)NaCl(l) (D)NaCl(aq)。
- pH值的定義是pH= (A)log[H+] (B)-log[H+] (C)ln[H+] (D)-ln[H+]。
- 下列化合物,何者可作為制酸劑? (A)苯甲酸 (B)氫氧化鎂 (C)氫氧化鈉 (D)氯化鈣。
- 下列有關物質的何項內容不是純化學研究的範圍? (A)性質 (B)構造 (C)用途 (D)變化。
內容推薦
- 下列何者是存在平流層的一種人造物質,它是破壞臭氧層的元凶? (A)CH(B)CO(C)N(D)CFC。
- 下列何物質是分子化合物,其Kb值小是弱鹼? (A)NaOH (B)Mg(OH)(C)NH(D)CO2。
- 下列化合物中,硫的氧化數何者最高? (A)H2SO4 (B)K2SO3 (C)Na2S2O3 (D)SO2。
- 一般啤酒的酒精含量約為 (A)50~60% (B)45~50% (C)12~15% (D)3~5%。
- 下列何者之水溶液呈鹼性? (A)HCl (B)H2SO4 (C)HNO3 (D)Na2CO3。
- 下列何者是物理變化? (A)水結冰 (B)牛奶變酸 (C)木材燃燒 (D)鐵釘生鏽。
- 下列何者不是理想氣體常數R的數值? (A)0.082L.atm/mol.K (B)314joule/mol.K (C)987cal/mol.K (D)185erg/mol.K。
- 下列化合物中均含有氫原子,但何者不可能是酸? (A)H2S (B)HCN (C)CH4 (D)HCl。
- 二氧化氮在高溫時,會分解達到平衡狀態2NO22NO+O2,二氧化氮1升在某一定的溫度、壓力下使其分解,全部的體積變為2升時,達到平衡狀態,則二氧化氮有百分之幾會分解? (A)10% (B)2
- 下列何者可軟化含Mg2+之硬水? (A)NaCl (B)NaNO3 (C)Na2CO3 (D)Na2SO4。
- 下列何者是物質的化學性質? (A)熔點 (B)比熱 (C)燃點 (D)延展性。
- 下列何者不是溶液? (A)空氣 (B)汽水 (C)泥漿 (D)汞齊。
- 下列化合物水溶液,何者為弱電解質? (A)NaOH (B)K2CO3 (C)HCl (D)NH3。
- 二氧化碳溶於水後形成碳酸,試問酸雨是指下列何種雨水? (A)pH<6 (B)pOH<6 (C)pH<0 (D)pOH<0。
- 下列何者外洩最易造成化學災害? (A)氮氣 (B)氯氣 (C)二氧化碳 (D)氦氣。
- 下列何者是純物質? (A)海水 (B)牛奶 (C)石油 (D)臭氧。
- 下列何者不是酸性化合物水溶液的共同性質? (A)具酸味 (B)可使石蕊試紙由藍變紅 (C)可溶解脂肪和油類 (D)可導電。
- 下列各正鹽何者pH值最小? (A)Na2SO4 (B)NH4Cl (C)CH3COONa (D)Na3PO4。
- 下列化石燃料,何者燃燒值最低? (A)泥煤 (B)無煙煤 (C)汽油 (D)天然氣。
- 下列何者具有最多量的氧原子? (A)2克氧氣 (B)標準狀況下24升氧氣 (C)011022個氧分子 (D)0.2莫耳氧氣。
- 下列何者是混合物? (A)汞 (B)水 (C)蔗糖 (D)醬油。
- 下列何者不是鹼性水溶液? (A)CH3COOH(aq) (B)KOH(aq) (C)NaOH(aq) (D)Ba(OH)2(aq)。
- 下列各種電池中,何者最不符合環保? (A)鎳氫電池 (B)鎳鎘電池 (C)鋰電池 (D)燃料電池。
- 下列何者所含的粒子數最多? (A)100打 (B)1百萬 (C)10億 (D)0.1莫耳。
- 下列何者是提高溫度,使反應速率增加的原因? (A)活化能增加 (B)反應物濃度增加 (C)有效碰撞的機率增加 (D)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