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1. 方剪機之主要組成構件為
(A)床台、刀刃及壓制板
(B)床台規尺及刀刃
(C)規尺、刀刃及壓制板
(D)床台、調整機構及規尺。
(A)床台、刀刃及壓制板
(B)床台規尺及刀刃
(C)規尺、刀刃及壓制板
(D)床台、調整機構及規尺。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非常簡單1
統計:A(4),B(0),C(0),D(0),E(0)
內容推薦
- 下列何者不宜使用鋼剪剪切(A)鐵板(B)銅板(C)鋁板(D)鐵絲。
- 丙級使用鋼剪剪切技能標準為偏差不得超過(A)1/2 板厚(B)1 倍板厚(C)2 倍板厚(D)3 倍板厚。
- 1砂輪中主要磨粒材料〈約占磨料 75%〉是(A)氧化鋁(B)碳化矽(C)黏土(D)樹脂。
- 剪床之壓制板下方(A)手指不可伸入(B)應伸入手指加強壓制(C)視機種而定(D)視個人習慣而定。
- 10一般公制 10mm 以內之鑽頭,每隔幾 mm 有一支(A)0.1mm(B)0.5mm(C)0mm(D)5mm。
- 8 一阻值 5 歐姆的電阻,若通過的電流由 2 安培變為 10 安培,試問此時電阻的端電壓變為原本的幾倍?(A)10 (B)5 (C)20 (D)1
- USG#16 鐵板厚度約為(A)6mm(B)2mm(C)0.8mm(D)0.4mm。
- 10砂輪機使用後需(A)等砂輪停止轉動後方可離開(B)立即離開(C)應以他物將砂輪停止(D)砂輪停止與否與安全無關。
- 使用腳踏式方剪機時,其踏板下方(A)足部可伸入(B)足部不可伸入(C)視個人工作習慣而定(D)視環境而定。
- 100. 工件夾於虎鉗進行貫穿孔鑽孔工作,防止鑽到虎鉗底面,可採用(A)工件下面加墊塊(B)工件懸空夾持(C)改用端銑刀(D)先鑽小孔。
內容推薦
- 使用右手鋼剪時應將廢料邊置於(A)左側(B)右側(C)無一定標準(D)視個人習慣而定。
- 鋼剪之刃口角度約為(A)30°(B)45°(C)65°(D)80°。
- 10鑽頭規用於檢查(A)鑽唇角(B)鑽唇間隙角(C)鑽頭直徑(D)鑽槽螺旋角。
- 方剪機之下刀刃常做成上下左右對稱是為了(A)美觀(B)方便製造(C)省力、易於剪切(D)刀刃鈍化時可轉向換裝。
- 岩石圈包含軟流圈以上的地函及【 】,或地表至 100 公里深的區域。
- 使用鋼剪時刀刃應與板面成(A)30°(B)45°(C)60°(D)90°。
- 鋼剪之鬆緊程度應(A)愈鬆愈好(B)愈緊愈好(C)可自然鬆開(D)視個人習慣而定。
- 方剪機上刀刃常傾斜安裝,其目的為(A)美觀(B)省力、易於剪切(C)製造容易(D)安裝不慎。
- 53-54為題組下圖為甲、乙、丙、丁、戊五種有機化合物的分子模型。圖中黑、灰球分別代表碳、氫原子,斜線球代表氧原子。圖中連結兩球間的單棍代表單鍵,而連結兩球間的雙棍代表雙鍵。試回答 53-54 題 。
- 使用鋼剪時,應手握鋼剪手柄何處最省力(A)前端(B)中端(C)尾端(D)視鋼剪型式而定。
- 鋼剪無法自然鬆開,修整時何種方法不宜採用?(A)軸部鉚接處加油潤滑(B)敲擊刀顎(C)握手柄讓鋼剪鉚釘頭碰擊鋼砧(D)手握鋼剪懸空另用鐵鎚敲擊鉚釘頭。
- 測量方剪機之刀刃間隙應使用(A)鋼尺(B)分厘卡(C)厚薄規(D)游標卡尺。
- 下列何者不是造成鋼剪剪切毛邊過大之原因(A)軸部鉚釘過鬆(B)刀刃未與板面垂直(C)刃口鈍化(D)手柄太短。
- 剪厚而質堅之材料應使用(A)強力鋼剪(B)鷹咀鋼剪(C)萬能手剪(D)大彎鋼剪。
- 方剪機之上下刀刃間隙應與所剪鐵板厚度(A)無關(B)成反比(C)成正比(D)視機種而定。
- 板材邊緣中端凸出約 1mm 使用何種鋼剪最易修齊(A)彎鋼剪(B)直鋼剪(C)強力鋼剪(D)咬切機。
- 方剪機之規格,通常為軟鋼板之最大剪斷厚度及(A)機台高度(B)機台重量(C)剪斷長度(D)刀刃厚度。
- 方剪機剪切鐵板時,最先接觸板面之機構為(A)上刀刃(B)壓制板(C)不一定(D)壓制板及上刀刃同時接觸。
- 檯剪之上刀刃常做成弧型,其目的為(A)美觀(B)使上下刀刃隨時保持一定剪角以利剪切(C)製造方便(D)減少磨擦力。
- 方剪機之台面側定規應與刀刃成幾度夾角?(A)80°(B)85°(C)90°(D)95°。
- 手電剪刀刃鈍化速度與何者無關?(A)材料厚度(B)材質硬度(C)剪斷長度(D)剪切方向。
- 檯剪無法剪切何種線條(A)內曲線(B)外曲線(C)直線(D)外圓。
- 3'×7'規格之軟鋼板使用方剪機裁剪大量 1'×3'之材料應使用(A)前擋規(B)後擋規(C)畫線裁剪(D)多張重疊同時剪切。
- 9 甲公司於 20X1 年 1 月 1 日以 1,000 萬元購置土地供興建廠房。20X1 年度興建廠房支出:1/1 支出 500 萬元,7/1 支出 1,000 萬元,10/1 支出 800 萬元,
- 手電剪刀片角度以何者測試(A)專用角規(B)量角器(C)組合角尺(D)高度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