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 清末中國朝野仇洋反教風氣的盛行,主因之一是外國傳教士為拓展教務,在教民與一般民眾發生糾紛時往往袒護教民,干預中國地方官員的審判。請問:當時外國傳教士主要是憑藉哪項特權,得以不受中國的司法管轄?
(A)領事裁判權
(B)片面最惠國待遇
(C)協定關稅
(D)通商口岸設廠。
(A)領事裁判權
(B)片面最惠國待遇
(C)協定關稅
(D)通商口岸設廠。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下列關於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後,對治理山地原住民的作法,何者敘述正確?(A)要求原住民改用漢人姓名,卻發生曾經因為戶政機關人員疏忽,導致同一個家庭成員卻有不同漢姓的情況(B)實施原住民保留地,讓
- 民國 107 年,「國家人權博物館」正式成立,下轄兩座「白色恐怖紀念園區」。這兩座紀念園區是白色恐怖時期囚禁政治受難者的場域。請問:這兩座紀念園區分別是綠島,還有下列哪一座紀念園區?(A)和美(
- (甲)設立了台灣第一所大學(乙)台灣人第一次有選舉權(丙)台灣人最早有接受義務教育的經驗(丁)出現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合法的政黨。請問:以上有幾項創舉是出現在日治時期? (A)1 項(B)2 項(
- 西元 1932 年,臺籍兒童就學率只有 9%;西元 1943 年,已經增加為 3%。請問:造成臺籍兒童就學率快速增加的主因為何?(A)總督府實施六年義務教育(B)總督府實施台日共學制
- 小名想寫一篇有關雷震的論文,請問:他會採用以下哪一項敘述?(A)發行台灣民報,鼓吹民主政治(B)要求政府開放台灣省長直接民選,落實地方自治 (C)領導中國民主黨員,要求政府解嚴(D)在自由中國雜
- 民國80年,政府之所以會宣布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主要是受到前一年發生下列哪一個事件的影響?(A)雷震事件(B)野百合運動(C)美麗島事件(D)二二八事件
- 陳水扁和蘇貞昌等人都是在擔任施明德和黃信介等黨外人士的軍法大審辯護律師後,因緣際會投入民主政治運動,因此成為日後臺灣政壇的重要角色。請問:施明德等黨外人士是因為下列哪一個事件而遭到軍法審判?(A
- 光復初期,臺灣人歡欣鼓舞。但是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臺灣後,臺灣人的心情轉而失望,進而絕望。請問:造成臺灣人心情 180 度轉變的原因不包括下列何者?(A)臺籍菁英得不到政府重用(B)行政長官集
- (甲)飲用自來水(乙)看到男人剪除辮髮(丙)在火車站的大門口看到時鐘,知道標準時間(丁)婦女從事護士、車掌等工作。請問:日治時期的臺灣人可能會有以上哪些生活經驗?(A)甲乙丙(B)乙丙丁(C)甲
- 臺灣原住民本來只有「部落」的意識,直到哪一國家統治臺灣時,該國學者才根據原住民的習俗、語言和分布等要素,開始以「族」來劃分原住民?(A)清朝(B)日本(C)荷蘭(D)中華民國
內容推薦
- 清朝宣統三年清廷公布內閣名單,十三位內閣成員名單宣布如下:「滿人八名,其中五名為皇族;漢人四名;蒙古人一名。」上述內閣名單造成什麼後續影響?(A)受立憲派大力支持 (B)立憲派失望,轉而支持革命
- 義和拳是清末一個結合武術與民間宗教的組織,源起山東。這個組織為何會得到官方的支持?(A)以「反清復明」為號召 (B)提出「尊王攘夷」的主張(C)以「扶清滅洋」為口號 (D)提出「公有共享」的口號
- 請問:下列哪一場戰爭期間,中國東南各省督撫與外國人簽署了〈東南互保辦法〉,使得地方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權力卻大為下降?(A)英法聯軍 (B)甲午戰爭 (C)中法戰爭 (D)八國聯軍。
- (甲)割讓九龍司(乙)巨額賠款 (丙)外國軍隊可進駐使館區(丁)外人可至中國內地遊歷、傳教(戊)拆除北京到出海口的炮臺。以上敘述屬於《辛丑和約》的內容有哪幾項?(A)甲丙丁 (B)乙丙戊 (C)
- (圖二)是孫中山先生所成立過的組織及其演進的順序。當中「乙」階段的演進,主要因何人為了推動中國的政黨政治所致? (A)袁世凱 (B)宋教仁 (C)段祺瑞 (D)黎元洪。
- 「西元 1905 年,清廷明令廢除科舉,讀四書、五經已不是讀書人獲取功名及地位的敲門磚;具有現代知識的人,才有資格參加甄別考試,授以某科進士、某科舉人之銜。」請問:上述是清末哪項革新運動的措施?
- 「光緒 32 年,清廷下詔預備仿行憲政,並在次年八月宣布預備立憲的期限,並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上述事蹟應是受到當時哪個國家戰勝俄國的影響,而效法其政體的憲政改革?(A)日本 (B)英國 (
- 清廷在受到八國聯軍的刺激之後,為了挽救朝廷的聲望與威勢,只好下詔變法改革。請問:當時宣布要變法改革的是何人?(A)光緒皇帝 (B)同治皇帝 (C)慈禧太后 (D)宣統皇帝。
- 西元 1911 年 12 月 3 日,各省代表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即日由全體省代表簽名宣布,同時決定臨時政府的所在地,確定為總統制共和政府。請問:臨時政府所在地設在何處?(A
- 孫中山先生曾說:「受到□失敗的刺激與鼓舞,革命事業才能因此得到社會的認同與支持,武昌起義的成功才能畢其功於一役。」請問:□指的是下列何者?(A)保路運動 (B)立憲運動 (C)廣州黃花岡之役
- (圖三)是滿清政府張貼在布告欄的告示。請問:此告示顯示什麼樣的意義? (A)清廷在推動鐵路改建運動 (B)民間無力興建鐵路 (C)政府漠視人民的利益 (D)政府表明與民間共同築鐵路的企圖
- 清末時,孫中山曾求見李鴻章,希望清廷能改革朝政,李鴻章以督導軍隊太忙為由,拒絕見面;孫中山深知改革無望,更堅定籌設革命組織。數個月後,他在夏威夷檀香山創立下列哪個組織?(A)興中會 (B)同盟
- 某書提及:「清廷想收回民間集資興建鐵路的權利,所以針對民間已投資者提出補償:在湖南、湖北,投資金額全數償還;在廣東,僅償還 60%,其餘 40%由政府股票支付;在四川,政府僅發給股票。這種處置
- 民國四年,某人曾寫一封〈告率師討袁書〉:「……滇南軍民,慨國基之沾危,義憤填膺,已於本月二五日……率領全省健兒,宣布討賊,勉為前驅。」請問:這封信是何人所寫?(A)段祺瑞 (B)孫中山 (C)
- (圖四)為孫中山手寫之同盟會成立綱領。請問: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驅除韃虜」是說要驅除滿清統治 (B)「創立民國」的理想要到西元 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才完成 (C)此綱領應於光緒年間
- 清末革命黨人發動革命推翻滿清政權。不久.民國二年孫中山先生又發動二次革命。請問:二次革命的目的是想討伐下列何人?(A)袁世凱 (B)黎元洪 (C)段祺瑞 (D)曹錕。
- 科舉制度曾在中國實施一千多年,影響深遠。請問:下列哪兩個朝代,分別代表著科舉制度的開始與結束?(A)隋朝、清朝 (B)唐朝、清朝 (C)宋朝、清朝 (D)明朝、清朝。
- 民國 4 年,袁世凱接受某國「二十一條要求」的大部分內容,使國家的權益受到很大的傷害。請問:對袁世凱提出要求的是哪個國家?(A)日本 (B)英國 (C)俄國 (D)德國。
- 請判斷(圖五)是哪一政黨成立時的宣言? (A)同盟會 (B)國民黨 (C)中華革命黨 (D)中國國民黨
- 下列何人是中華民國第一位正式大總統?(A)孫中山 (B)袁世凱 (C)段祺瑞 (D)黎元洪。
- 「當時,先是段祺瑞與黎元洪彼此意見不合,繼而張勳藉機推動復辟。段祺瑞驅逐張勳後,欲拒絕恢復國會與約法,引發孫中山在南方號召護法。其他還有張作霖、馮國璋等占據地盤,中國動盪不安。」這是描述下列哪
- 電影末代皇帝中有一段劇情描寫宣統皇帝在登基大典時,面對文武百官的朝賀,竟大聲哭喊著要「回家」,跪在一旁的生父醇親王載澧脫口而出「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沒想到一語成讖。請問:下列哪一事件的
- (甲)唐末藩鎮(乙)明末流寇(丙)清初三藩(丁)民初軍閥。請問:以上的選項中,哪些最符合「當中央政府的權力式微,就容易形成地方軍人割據局面」的敘述?(A)甲丁 (B)乙丙 (C)甲丙 (D)丙
- 在五四運動以前,鼓吹西方文化的雜誌只有《新青年》等數種,到民國 8 年 6 月以後,新出現的刊物竟高達百餘樣,全力宣揚各種新潮思想。從這種成長,可以看出五四運動帶來什麼樣的改變?(A)仇視洋人
- 梁啟超曾經發表文章說道:「自國體問題發生以來,所謂討論者,皆袁氏自討自論;所謂贊成者,皆袁氏自贊自成;所謂請願者,皆袁氏自請自願;所謂表決者,皆袁氏自表自決……。」請問:梁啟超此文討論的應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