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二、阅读下文,完成4-7题。(12分,每小题3分)汉学是什么纪宝成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汉学研究当然也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然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一代代汉学研究者的艰辛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汉学不是我本人的研究专业,但是从人文学术的角度看,对话精神应当是所有人文学科包括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所共同持守的内在品质,同时这也是人文学术可以共同分享的价值命意。一个和谐的世界,需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资源。而不同文化所包含的诸多相似元素,早已为今天的对话提供了基础。正如学者们曾经追索过的,孔夫子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许多文明中都可以找到共通的表述。比如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有言:“你自己不想经受的事,不要对别人做;你自己向往苛求的事,也该希望别人得到。”释迦牟尼同样“以己比人”,他说,“我如是,彼亦如是,彼如是,我亦如是;故不杀人,亦不使人杀人”。基督教主张“爱邻如己”“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伊斯兰教也强调“你自己喜欢什么,你就该稀罕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你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一言以蔽之,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声音,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不同的文明历千年而不泯,必有其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寓含其间的,是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一个和谐的世界,可以表征于同嗜、同听、同美;而一个和谐的世界之所以然,却又恰恰是存在差异和不同,因此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有“不同产生和谐”之说,中国的先贤先哲们也有相同的论述。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孔夫子说的“和而不同”。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亦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不同”之“和”,还可以表述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总之在中国古代贤哲的眼中,失去了多样性的世界必将是死气沉沉。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人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进而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论述对象的本质规定在清晰中往往又带有某种模糊。但这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却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从不同导致的互补与和谐。在当今世界上,和而不同的原则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任何一种惟我独尊的权力话语、或者任何一种民族主义的狭隘立场,都已经无法描述文化共生中的多元品格。赫拉克里特的名言“不同产生和谐”与中国古人的思想息息相通,如果逐字翻译,也许可以说是“在不同之中有最美的和谐”。这与“和而不同”同样肯定了“差异”和“共识”的两极,也同样针对着消灭“差异”的霸权主义和拒绝“共识”的文化自闭。“汉学”之为谓,本身就是以差异为前提,本身就启发着文化间的共识和对话。差异成全着一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世界,通过“差异”而达致“中和”,多样世界才可以和谐、共融、互动、相生,才可以通向普遍的价值理想。汉学如是,文化如是,世界亦当如是。一个和谐的世界,还必须是一个对话畅通的世界。但是对话的前提是“让他者成为他者”,而不是强使他者作为我们所描述的对象。对话所蕴含的终极价值,应当是返诸己身,从文化间的对话导向文化内的对话,乃至在他种文化的眼中,更充分地揭示自己,从而相互丰富。因此,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以此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知识学的对象和想像的他者,更是积极从事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同时,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他者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因此,汉学的意义既在于海外学界的长期努力,也在于中国学人的积极回应。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编后: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这是他于3月26日在北京“世界汉学大会2007”开幕式上的主题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光明日报>[!--empirenews.page--]
4.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汉学虽然有容易得到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4.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汉学虽然有容易得到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木版年画并不完全等同于年画。广义的年画是一种岁时的绘画,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只有大众过年时对年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B)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
- 21.图中a、b是两个点电荷,它们的电量分别为QQ2,MN是ab连线的中垂线,P是中垂线上的一点。下列哪种情况能使P点场强方向指向MN的左侧?(A)QQ2都是正电荷,且Q1|Q2|(C) Q1
- 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这里是①认识
-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居一岁中,书七入至,未
- 自1990年到2008年11月,中国共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2项,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2008年在海外执行维和任务的官兵有1900多人,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B)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
- 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②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③认识“安”与“危”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去年入冬以来,少数目无法纪的人,任意偷窃、哄抢电线电缆厂大量物资,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目前警方已经立案侦查。(B)如何避免比赛过程中出现不合法、不透明的暗箱操作现
內容推薦
-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歐陽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歐陽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
- 5.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西方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B)“差异”指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而同归”中的“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书沈通明事汪琬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
- 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3分)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詢知为彭巡抚,乃大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 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B). 入清以后,沈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名运动员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骨骼强健,耐力和速度非一般人可比。(B).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
-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天河一号”的问世,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在这一重要科学领域中跻身前列。(B).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
- 一、有鑑於不肖業者將廢食用油再製為劣質豬油,並進入食品供應鏈,造成國民健康之危害,如何有效管制廢食用油之去化管道,實為當前重要之議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已於日前公告廢食用油為執行機關一般廢棄物應回收項目
-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B). 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
-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任何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 , , ;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① 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②
-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⑴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____。⑵中国古代文化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
-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
-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
-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3分)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陽子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⑥若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 7题。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
- 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