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1 一個折射率為 1.7 的未鍍膜樹脂透鏡,其前表面可以反射大約多少百分比的入射光線?
(A)4.2%
(B)5.8%
(C)7.9%
(D)6.7%
(A)4.2%
(B)5.8%
(C)7.9%
(D)6.7%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非常困難0.1875
統計:A(4),B(7),C(0),D(3),E(0)
內容推薦
- 29 有一球面透鏡屈光度為-00 D,製作眼鏡時不小心將鏡片下移了 2 mm,則在視軸處產生的稜鏡效應為何?(A)產生 4 稜鏡度,基底朝上 (B)產生 4 稜鏡度,基底朝下(C)產生 2 稜鏡
- ( )清廷對於臺灣的管理統治中,實施「渡臺禁令」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防止何事發生?(A)漢人與原住民發生衝突 (B)臺灣成為海商及倭寇的集散地 (C)臺灣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D)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 2 關於薄的負球面透鏡的影像,下列何者正確?(A)其影像位置與物體同側 (B)為實像(C)為倒立像 (D)影像大小比原物體大
- 10 因為軸外的物點以不同高度的光線入射系統,而各高度的光線,對系統的成像放大率不同而產生的像差稱為:(A)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 (B)場曲(curvature of
- 19 有關繞射(diffraction)及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可見光波長越長繞射現象越明顯,波長越長散射效應越大(B)可見光波長越長繞射現象越明顯,
- ( )清領前期,清廷治理臺灣的態度及作法為何?(A)積極,開放臺灣港口通商 (B)積極,建設臺灣為商業據點 (C)消極,將犯人流放至臺灣(D)消極,為防臺而治臺。
- ( )臺灣史上,臺灣的行政區隨著臺灣的開發而經過數次的變革。請問:臺灣行政區由圖(一)演變成圖(二)的關鍵為何? (A)鄭成功時代的建設 (B)鄭經時代的改革(C)臺灣納入清朝版圖 (D)中華民
- 9 一位顧客眼鏡度數為-00 D,當其將眼鏡往前推 10 mm 時,此時的等效屈光力為何?(A)-00 D (B)-00 D (C)-00 D (D)-00 D
- ( )清康熙皇帝時期,清廷內部曾經出現棄、留臺灣的爭議,最後主張保留臺灣的施琅提出哪一個重要的論點,讓康熙皇帝決定將臺灣納入清朝版圖? (A)土地經濟價值高(B)臺灣戰略地位重要(C)國家領土主
- ( )有一位歷史人物,在台灣有許多關於他的傳說。例如本校(民族國中)附近的蟾蜍山、劍潭、龜山島、鶯歌還有虱目魚的命名等等,都增添了他的傳奇色彩。請問:這位歷史人物是誰?(A)康熙 (B)施琅 (
內容推薦
- ( )清朝統治臺灣初期,為何臺灣社會的男女人口比例差距大? (A)男子死於戰場人數多 (B)女子死於傳染病者多 (C)重男輕女的風氣盛(D)清廷規定漢人不准攜帶家眷渡臺。
- 30 在配鏡時要減少色像差,需要注意的項目,下列方法何者錯誤?(A)測量單眼瞳距,並將光心對準瞳孔 (B)對於高屈光度鏡片,其傾斜角度應小於 10 度(C)增加頂點距離 (D)選用合適的小框面鏡框
- 21 透過稜鏡看一物體時,有關成像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為一實像 (B)為倒立影像 (C)所看到影像往頂部移動 (D)無法成像
- 12 瞳孔與角膜的距離為 4 mm,假設分隔房水與空氣的角膜曲率半徑為 8 mm,且其折射率為 33,則瞳孔的成像位置為:(A)實像且較實際距離遠 (B)實像且較實際距離近 (C)虛像且較實際距離
- 4 光線由空氣射向角膜前表面,已知角膜的折射率為 376,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徑為 5 mm,則角膜前表面的屈光度為何?(A)00 D (B)00 D (C)00 D (D)5
- ( )清領前期,由於漢人移民與原住民常有衝突發生,清廷為了避免此一情況,乃採何種方式來降低雙方的衝突?(A)派軍隊壓制原住民 (B)用利益引誘原住民(C)鼓勵漢人與原住民通婚(D)畫定番界,隔離
- 31 —片第二焦距為+100 cm 的薄鏡片 A 與另外一片薄鏡片 B 連接在一起,已知此組合鏡片的第二焦距為+20cm,那鏡片 B 的第二焦距為多少?(A)+7 cm (B)+25 cm (C
- 22 患者的瞳距是 65 mm,鏡框瞳孔距離(frame pupillary distance, FPD)是 62 mm,要取得正確的光學中心,鏡片必須從幾何中心移動多少 mm?(A)向內移 2 mm
- 13 有關透鏡成像的性質,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實像和虛像都不能在紙屏上成像 (B)實像和虛像都能在紙屏上成像(C)實像不能用眼睛看到,但能在紙屏上成像 (D)虛像能用眼睛看到,但不能在紙屏上成像
- 下面是出現在達爾文筆記本中手繪圖,代表物種演變關係的親緣關係樹,在親緣關係樹 中的每個節點(node)代表的意義,下列何者正確?【題組】承上(14)題,在親緣關係樹中的標示’'1
- 47 視網膜檢影鏡檢查時,發現受檢者右眼為兩個主軸在 45 度與 135 度方向的斜向散光,距離受檢者眼前50 cm 處投射平行光源於受測眼,由受檢者右眼的右上到左下的方向掃描,需要使用+50 D
- 32 一物體在一曲率半徑為一公尺凹面鏡左側 25 cm 處,下列有關成像的敘述何者正確?(A)為一橫向放大率 2 倍的虛像 (B)為一橫向放大率-0.56 倍的虛像(C)為一橫向放大率-77 倍的
- 23 有關橫向放大率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為成像高度和物體高度的比 (B)為像距和物距的比(C)為成像面積和物體面積的比 (D)軸向放大率為橫向放大率的平方
- 14 某近視病人在使用芸香眼藥水(pilocarpine、縮瞳劑)治療青光眼時,他的裸視視力可達 0,景深為 0D。當病人停止使用芸香眼藥水時,他的瞳孔回到正常大小,所以他可預期的最大近視度數
- 5 一個 6 cm 厚的高折射率(n=7)透鏡,前表面屈光力+00 D,後表面屈光力-00 D,一個高 18 mm的物體,位於透鏡前表面 14 cm 處,其成像為:(A)放大且正立 (B
- 48 看遠方時右眼配戴-00DS/-00DC×045 度的眼鏡矯正,左眼配戴-00DS/-00DC×135 度的眼鏡矯正。兩眼垂直方向與水平方向的矯正度數差異分別是:(A)垂直 0 屈
- 33 假設人眼的水晶體非常薄及其折射率為 400,而水晶體前的房水液及水晶體後的玻璃體折射率均為336。如果眼球內水晶體的屈光度為+00 D,則空氣中水晶體的屈光度約為多少?(A)+
- 24 為了減少高度數鏡片的厚度及重量,可選用高折射率材質、小鏡框、縮徑鏡片等。對於高度遠視還可選用下列設計,何者除外?(A)非球面設計 (B)縮小頂點距離(C)鏡框瞳孔距離=眼睛瞳孔距離 (D)無邊框
- 15 顯微鏡的物鏡與目鏡均為凸透鏡,且物鏡的焦距遠短於目鏡,其目的為何?(A)由物鏡產生放大的實像,可落於目鏡的焦距內 (B)由物鏡產生放大的虛像,可落於目鏡的焦距內(C)由物鏡產生縮小的虛像,可落於
- 6 凸透鏡在空氣中不能產生下列何種影像?(A)放大的實像 (B)放大的虛像 (C)縮小的實像 (D)縮小的虛像
- 49 兩眼看東西有複視的現象,右眼看到的影像在左邊,左眼看到的影像在右邊。如果用稜鏡矯正兩眼的複視,下列選項何者正確?(A)兩眼都用基底朝內的稜鏡 (B)兩眼都用基底朝外的稜鏡(C)右眼用基底朝內的稜
- 34 趙先生患有老花,當他戴上雙焦眼鏡的時候,他的-00 D 近視眼可以完全被矯正。他的全景深為 00 D。透過他的雙焦附加(bifocal add),他的明視範圍(range of clea
- 25 一光點在鏡片+00DS/+00DC× 180 的左方 50 cm 處透過鏡片形成 2 焦線,這兩焦線的距離及所形成史特爾姆間隔(interval of Sturm)內的最小模糊圈(cir
- 16 下列楊格(Thomas Young)的那—個實驗提供「光是波動」的有力實驗證據?(A)針孔成像實驗 (B)雙狹縫實驗 (C)三稜鏡實驗 (D)光電效應實驗
- 7 假設不考慮光在介質間的反射作用,關於光在行進中發生折射的現象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是光遇到不同傳播速度的介質所產生的 (B)光的頻率不變(C)光的波長不變 (D)光的振幅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