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39~40題:臺北市的大稻埕在清咸豐年間由農業區轉型為商業區,開啟兩岸的貿易圈。大稻埕的興起,預見機會與財源的降臨,其中的雙連地區成了南北貨的轉運點,扮演貨物集散與商業交易的中心。光緒十一年,臺灣成為中國第二十個行省,劉銘傳大力推動現代化建設,大稻埕因具河航之利與鐵路之便而快速興起,日趨發展成熟。日治時代,日人實施臺灣行政區域改制,廢除臺北廳轄之艋舺、大稻埕、大龍峒三區,大稻埕從此成為歷史名詞。即使如此,曾是臺灣文化經濟重鎮的大稻埕,其風華依舊存留在人們的心版上,成為人們記憶中永遠的文化符號。臺灣光復後,政府實施土地改革成功,社會型態隨著經濟發展而改變,在社會富裕的過程中,淡忘了曾經帶給城鎮繁榮的雙連。民國七十七年北淡鐵路被拆除,尾隨而起的是捷運系統的建設。十九世紀中葉,淡水開港的盛況蓬勃了雙連的發展;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捷運淡水線上的雙連站,承繼著歷史足跡開始它嶄新的步伐。――改寫自臺北捷運淡水線雙連站〈雙連行遠〉藝術壁畫
39. 根據本文,從清末至今,造成雙連地區興盛繁榮的因素,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土地改革的成功
(B)文化政策的推動
(C)交通建設的便捷
(D)行政區域的改制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1875
統計:A(6),B(2),C(23),D(1),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