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二、在土地使用計畫中,公共設施數量的決定,多以人口數為計算基準。以學校用地檢討為例,請問您認為應以每千人多少面積為計算基準?或以每學童需求面積為計算基準?理由為何?(25 分)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四、請說明我國都市計畫的主要計畫圖至少應表明的內容。(25 分)
- ⑷垃圾處理場。
- ⑶中小學校。
- ⑵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樂場。
- 三、依據我國都市計畫法,請簡述以下四類公共設施的設置原則:(25 分)⑴道路系統。
- 下列哪一個沙漠的年溫差最大? (A)印度的塔爾沙漠 (B)新疆的大戈壁 (C)南非的喀拉哈里沙漠 (D)澳洲的內陸沙漠。解析:新疆的大戈壁屬於溫帶沙漠且位居內陸,故年溫差最大。
- 二、依據我國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一個計畫人口 5 萬人、都市發展用地面積 200 公頃的一般市鎮,至多可劃設商業區面積為多少公頃?(25 分)
- 本試題原則依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所編撰「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及解說」(土木 401-96)及後續版本規範規定,若採用其他規範版本作答,請務必「註明」所依據之版本。本試題之材料強度及規格如下:一、試求圖示
- 試決定下列哪項不是靜不定梁?”(A) (B) (C) (D)
- 在下附圖中黑色的地區,最常見的景觀應為下列何者? (A)風成地形 (B)雨林密布 (C)油田開採 (D)放牧牛羊。解析:乾燥氣候區以風為主要形塑地表的營力。
內容推薦
- ⑵四種道路等級的簡要說明。(25 分)
- 三、近年都市水災頻傳,水災之災害損失有逐漸升高之趨勢。請從都市土地使用計畫之角度,說明都市水災防治工作之因應規劃作業與方法。(25 分)
- 三、都市交通計畫與土地使用計畫互為因果、彼此交互作用。試列舉二、三項交通與土地使用發展模式關聯的模型。(25 分)
- 二、請畫出以下四個人口趨勢外推模型之圖形:(25 分)⑴線性成長模型:Pt+n=Pt+bn
- 四、部分縣市正進行鐵路地下化之規劃,請問鐵路地下化後之地面土地使用規劃作業應考量那些事項?(25 分)
- ⑵因應的對策有那些?(25 分)
- 二、何謂「發展權移轉」(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試舉出臺灣或國外實施發展權移轉的成功案例。(25 分)
- ⑵幾何成長模型:Pt+n=Pt(1+r)n
- 二、當前台灣的都市計畫,在國土美學論述的影響下,積極引進了都市設計體制,同時也在城鄉新風貌的政策中,得到了推廣落實。這個發展對台灣的都市發展,勢必會造成頗為深遠的影響。城鄉新風貌的主要政策特色何在?又
- 三、從土地使用規劃的觀點,社區設施規劃程序為何,才屬理想?(25 分)
- ⑶修正指數成長模型:Pt+n=K-[(K-Pt)bn]
- 文章中提到的天然良港,請問此良港的成因為何?(A)寒暖流交會 (B)迎西風 (C)多沙洲保護船隻免受颶風侵擾 (D)冰蝕谷沉水港闊水深
- 三、在都市及區域發展上,土地使用與運輸結合的一個重要開發模式,就是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 的重要特徵何在?TOD 對都市發展帶來的重要影響有那些?(
- 四、試述在土地使用設計過程中會有那些衝突?如何解決這些衝突?(25 分)
- 四、試論述「城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將「文化」元素納入都市土地使用計畫中。(25 分)
- ⑷三次多項式成長模型:Pt+n=Pt+b1n+b2n2+b3n3
- 新移民遭遇如此寒冷的氣候主要與哪個洋流有關?(A)加利福尼亞寒流 (B)拉布拉多寒流 (C)福克蘭寒流 (D)墨西哥灣流
- 四、台灣都市計畫制度,係為因應戰後快速工業化與都市化過程中,都市變遷與土地開發問題所建立的一個都市治理體制。當前的台灣,在面臨全球化發展,中國大陸崛起的競爭壓力下,製造業大量出走大陸,導致台灣後工業化
- 三、請說明土地適宜性分析程序。(25 分)
- 四、請說明都市土地使用設計的五項重要工作。(25 分)
- 二、在進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作業時,如何應用土地使用現況調查之結果,進行土地使用分區檢討之分析?(25 分)
- 二、試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之臺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中,從土地使用變遷管理的面向,舉例說明可以應用的相關指標,以及如何應用於土地使用規劃以達永續發展之目標。(25 分)
- 二、產業用地是地方發展的重要土地使用類別,在土地使用計畫中,有關產業用地的分區有那些?又其劃設的區位條件及程序各為何?試說明之。(25 分)
- 一、為防止意外發生,「災害防救法」中授權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於災害應變之必要範圍內,得劃定一定區域範圍,限制或禁止人民進入或命其離去。某大學研究生經法定程序申請獲准,進入玉山國家公園駐營觀察台灣特有野
- 三、試評論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中配合容積獎勵之措施,將對土地使用管制產生何種影響?應如何解決衍生之問題。(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