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三〉「清大學生去澳洲打工當屠夫成為台勞」這個「故事」,終於引爆了媒體和網路熱烈的討論,不但引發其他媒體直接飛到澳洲去採訪,連「故事」中的當事人和清華大學的副校長都出面抗議這個報導有偏頗,甚至於有辱清華大學的師生。不過官方說,這是一種「壯遊」,是外交部向其他國家爭取來的打工名額。請注意我用了「故事」這兩個字。因為最初報導這個事件的雜誌已經承認當初他們是為了「保護當事人」,所以採取了「移花接木」的寫作方式,將不同的人所發生的事情,放在同一個人身上,真正的用意是提醒當局正視現在年輕人所面臨大量失業和低薪的險惡環境,已經逼迫許多年輕人遠走他鄉去當台勞的事實。用「寫故事」的方式來報導一個真實的現象,基本上是違背了新聞寫作的原則,新聞就是新聞,就像歷史就是歷史,重點應該是讓真相重現。「故事」是虛構的,就像寫小說,重點是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充滿戲劇張力的「故事」會有強大的療癒作用,你可以從故事中的當事人澄清後獲得。有些網友卻指責這個當事人不敢站出來,遮遮掩掩反而是看輕了自己。從療癒傷口和宣洩憤怒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已經達到了最初的目的。許多相關的報導會形容這些大學生寧願放棄在台灣的專業的工作,像理財、金融、保險等工作,遠走他鄉去當台勞,只為多賺一點錢,能早日存到第一桶金。我閱讀著這些充滿個人價值觀和偏見的報導,心裡很納悶,這些年輕人不願意在有冷氣的辦公室裡,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或是全套洋裝踩著高跟鞋,面對不同客戶說著相同的分析和道理,反而搭著飛機遠走異鄉,去接觸另一個在文化、語言、氣候的環境,用勞力或技術賺取比家鄉多好幾倍的酬勞,有哪裡不對?這些年輕人是不是更需要有一種冒險的勇氣?更需要具備了應變不同環境的能力?更需要吃更多體力上的苦頭?從流浪、勞動、謀生的角度看來,到底有那裡不對?年輕人選擇遠赴異鄉流浪、勞動,謀生,哪裡不對?真正不對的,是上一代人留給他們的是一個缺乏正義、公平的社會,一個再多的努力和認真都將是徒勞的環境,一個看不到希望和光明的國家,讓那些到遠方流浪、勞動、謀生的年輕人的故事,被唱成了一首首絕望的悲歌。摘錄自 小野〈流浪,勞動,謀生,哪裡不對?〉3. 《今週刊》報導清大學生於澳洲當屠夫淪為台勞,賺取約新台幣十萬的月薪,此文一刊出,引起震撼,許多社會觀察人士紛紛表達看法。關於上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清大學生去澳洲打工當屠夫成為台勞」是社會大眾認同的「壯遊」方式,意在指出澳洲是打工賺錢的天堂
(B)作者認為許多相關的報導充滿個人價值觀和偏見
(C)用「寫故事」的方式報導真實現象,無法達到強大的療癒作用
(D)真正不對的是:那些到遠方流浪、勞動、謀生的年輕人。

參考答案

答案:[無官方正解]
難度:非常困難0
統計:A(0),B(1),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