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第 45 - 46 題〈蒹葭〉不是寫遇,而是寫一個境。遇,一定有故事,境則不必。遇多半以情節見意見情,境則以興象見情見意。就實景說,〈蒹葭〉中的水未必大。就境象說,卻是天長水闊,秋景無限。伊人究竟是賢臣是美女,都無關緊要,無論思賢臣還是思美女,這「思」都沒有高尚或卑下的區別。或者,這竟是一個寓言呢,正所謂「連水也是借話」。戴君恩說:「溯迴、溯游,既無其事,在水一方,亦無其人。詩人感時撫景,忽焉有懷,而托言於一方,以寫其牢騷抑鬱之意。」詩人只是倔強於自己這一份思的執著,讀詩者也果然覺得這執著之思是這樣可珍貴。( 揚之水《詩經別裁》)46. 依據文意,下列敘述何者為非?
(A) 作者認為〈蒹葭〉詩不應只當作是一首風景詩來看
(B) 全文強調此詩以寫境為主,借興象以擴大想像,增加情意。
(C) 本文指出〈蒹葭〉一詩強調的是對於思的執著,感時撫景,忽焉有懷。
(D) 作者認為〈蒹葭〉不論是見情或寫景,皆有高尚或卑下之別。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696875
統計:A(15),B(32),C(37),D(223),E(0)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