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5. 有一段文字提到:「配合土地登錄制度,使當時的政府確實掌握地籍資料有效徵稅,增加財庫收入。」文中敘述的情形應是發生於哪一時期?
(A)荷治時期
(B)鄭氏時期
(C)清領時期
(D)日治時期。
(A)荷治時期
(B)鄭氏時期
(C)清領時期
(D)日治時期。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日治時期,若想將大匹新鮮的白米運至日本,應從哪一港口出口最省海運費? (A)台中港 (B)高雄港 (C)淡水港(D)基隆港
- 日治時期,社會流行一句俗語:「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請問:這句話反映出當時的什麼現象? (A)農民種甘蔗所能得到的利益相當豐厚 (B)政府加強經濟統治,使蔗農遭到糖廠嚴重剝削 (C)政府為
- 日本在歷經明治維新的變革後,成為可與歐洲國家相抗衡的強權國家。請問:下列關於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何者正確?(A)頒布憲法,設立國會 (B)集軍政大權於內閣總理 (C)實行募兵制,建立新式海、陸
-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歐洲形成了兩大對壘陣營,雙方進行激烈的對抗與爭奪,但恰在此時期,此兩大陣營的主要國家卻又攜手共同組成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此種矛盾情況說明了:(A)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利益水
- 在一場歷史知識競賽中,主持人出題:「這是一次由戰勝國參加的國際會議,會議規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消息傳回中國,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愛國運動。」請問這一場會議是?【題組】承第
- 彭正閔曾受日本教育的爺爺回憶起小時候的情景:「快樂童年遭到戰爭的陰影破壞。盟軍飛機轟炸新竹,一夜之間市民疏散到山間……。」請問:當時臺灣應是遭受哪個國家的戰機轟炸? (A)日本 (B)美國 (
- 『某人』用堅定語氣吟唱:「日本人比森林的樹葉還茂密、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堅定!…霧社的獵場我們是守不住了…用鮮血洗淨靈魂,進入彩虹橋,進入祖先永遠的靈魂獵場吧!」請問:『
- 日治時期,保甲制度是控制地方的組織。當時一位保正負責管理多少戶居民?(A)十戶 (B)一百戶(C)一千戶(D)因地而異
- 『只有團結,才能驅逐西班牙人,建立自由的國家』這句名言極有可能出自下列何人?(A)玻利瓦 (B)拿破崙(C)俾斯麥 (D)梅特涅。
- 在一場歷史知識競賽中,主持人出題:「這是一次由戰勝國參加的國際會議,會議規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消息傳回中國,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愛國運動。」請問這一場會議是?(A)開羅會議 (B
內容推薦
- 下列哪些國家,其國內都曾經出現過孤立政策?(A)英、美 (B)德、法 (C)日、俄 (D)英、法。
- 老師帶學生去校外教學時,參觀一座烈士紀念館,老師介紹其生平說:「他受中國革命成功影響,組織抗日運動,最後被捕,死前留下遺言:『不死於家,永為子孫祭奠,而死於臺灣,永為臺民紀念耳。』」此位烈士應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族主義雖然能團結該民族建立統一國家,卻也能導致國家的瓦解,請問民族主義導致下列哪一國家的瓦解?(A)義大利王國 (B)奧匈帝國 (C)德意志帝國 (D)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 新帝國主義興起的原因可以概略區分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但若深入分析每個因素的影響力,則應將哪一個因素列為第一?(A)政治 (B)經濟(C)軍事 (D)文化。。
- 臺灣島由於主要山脈為南北縱走,大部分河川則呈現東西分流的情形,而使得西半部南北間的陸上交通頗為不便。直到何時,由於公路的修築與縱貫鐵路的完成,才逐漸解決此一交通上的問題? (A)鄭氏時期 (B
- 日治時期廖添丁劫富濟貧,為逃避追捕跑到彰化的鄉下。當地的警察會指揮何種組織來圍捕他? (A)自衛隊 (B)勇士團(C)壯丁團 (D)義勇軍。
- 日治時期,總督府在臺灣推行農業改革,使臺灣稻米產量激增。這時期大量的稻米多輸往何地? (A)南洋各國 (B)荷蘭(C)美洲 (D)日本
- 小齊翻閱舊報紙,發現在1925年的報紙中,屢次出現「內地」兩字。請問:當時的「內地」所指為何? (A)日本本土 (B)中國大陸 (C)臺北盆地 (D)臺南府城
- 臺灣總督擁有行政、立法、司法、軍事等大權於一身,儼然為臺灣的土皇帝,這些權力主要是根據哪項法令而來?(A)《憲法》 (B)《馬關條約》 (C)《六三法》 (D)《民法》。
- 有「歐洲火藥庫」之稱的地區是?(A)伊比利半島(B)義大利半島 (C)小亞細亞 (D)巴爾幹半島。
- 臺灣在日治時期有段期間出現「米糖相剋」的社會現象,是因為當時某樣新的稻作培植成功,賣價提高,出現許多蔗農改種新稻作的現象。請問:此新稻作最可能是何者? (A)池上米 (B)在來米 (C)泰國米
- 日治時期日人以嚴密的措施控制地方行政,有關臺灣地方行政施政的特色,下列何者為非? (A)地方行政長官皆為官派 (B)地方行政幾乎沒有自治權 (C)缺乏行政自主權,僅聽命行事 (D)地方行政隸屬
- 在電影「悲情城市」中,有一幕是歡送臺灣青年上戰場打仗的畫面。能夠讓臺灣人向天皇效忠,為日本賣命,是因為日本人成功施行哪項政策? (A)南進政策 (B)皇民化運動(C)無方針主義 (D)內地延長
- 高雄市立美術館籌畫舉行「黃金印象特展」,哪些人物的畫作應會出現在展覽會場中?(A)莫內、梵谷(B)拉斐爾、畢卡索(C)莫內、拉斐爾(D)達文西、梵谷。
- 日治時期對於殖民地的控管是採取嚴格的方式進行。請問:總督府的統治是在哪兩種制度的相互配合下展開的?(甲)教育制度 (乙)議會制度 (丙)警察制度 (丁)保甲制度。(A)甲乙 (B)乙丙 (C)
- 總督府曾經設立「專賣制度」,將一些臺灣物產列為專賣商品,臺灣總督府更因此得到十分豐厚且穩定的利潤。下列何者為專賣商品之一? (A)鋼鐵 (B)鴉片 (C)稻米 (D)蔗糖
- 阿公回憶起小時候說:「當時的警察嚴密的監控人民;……為了增加土地稅收,實施土地調查,……整建基隆港及高雄港,興建馬公港。」依上述資料,阿公回憶的是哪一時期的情況? (A)鄭氏時期 (B)清領時
- 在「悲情城市」電影中,有一幕描述臺灣人被日本人徵召從軍,遠赴南洋的場景。請問:當時的時代背景為何? (A)南洋為南進政策的基地,日人徵召臺人駐防 (B)總督府徵召臺人有志青年接受軍事訓練,成為
- 拿破崙稱霸歐洲,將民族主義傳播到各地,造成極大的影響,請問,他間接促成那些地方或國家完成獨立統一? (甲)拉丁美洲 (乙)義大利王國 (丙)德意志帝國(丁)巴爾幹半島 (A)甲乙丙 (B)乙丙
- 「1914年奧匈帝國的王儲斐迪南大公參加指揮一場軍事演習,......年僅17歲的普林西普立刻衝上前去,向斐迪南夫婦開槍射擊……」此一事件被稱為「塞拉耶佛事件」,最後導致何種結果?(A)普法戰
- 假如你是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地記者,每天要向自己的通訊社回報戰地消息,你的回報中不可能出現下列哪一則消息?(A)拍攝到英國新式武器「坦克」的相片 (B)使用網際網路即時播報戰爭訊息 (C)報
-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由他成立,目的在使日本人了解臺灣,以便有效統治和開發。」請問:上述中的「他」所指何人?(A)磯永吉 (B)八田與一 (C)後藤新平 (D)兒玉源太郎。
- 日本統治臺灣初期,對臺灣的經濟政策是下列何者? (A)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B)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C)三七五減租 (D)耕者有其田
-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由他成立,目的在使日本人了解臺灣,以便有效統治和開發。」請問:上述中的「他」所指何人?【題組】續上題,當時任用他為民政長官的是哪位台灣總督?(A)磯永吉 (B)
- 今日所使用的新台幣,由中央銀行發行。日治時期的貨幣則由哪間金融機構發行,並終結長年以來貨幣的混亂局面?(A)中央銀行 (B)臺灣銀行 (C)土地銀行 (D)臺北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