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二、◎閱讀下文,回答45題1. 我們吸取外界知識一般來說有兩個管道:聽和看,因為聽覺是時間性的,時間流過去,聲波就消失。因此,除非大腦中已有背景知識的架構,可以捕捉這些聲波,使它意義出現,不然有聽沒有見,好像在聽外國人講外國語一樣,雖然很努力聽仍然無法重複。一般俗語所說的「鴨子聽雷」指的便是這個現象,因為不瞭解意義,聽過聲波消失後,無法在大腦留下記憶的痕跡。(對於記憶的處理,一般可以分為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訊息經過工作記憶的處理後,轉存入長期記憶,而工作記憶需要動用到先前的背景知識或認知架構,來幫助處理新的訊息。)2. 視覺是空間性的,閱讀比聽講更能吸收較多的知識,原因是文字不會像聲音一樣消失,碰到文意不懂時,眼睛可以回去在看,這使訊息的吸收可以依照自己的步調進行。這是為什麼,聽演講時最能看出一個人對某個領域的功力,一般來說教授聽的比博士班學生多,博士班又聽的比碩士班學生多,而大學生聽專業演講大約只能聽到兩三成。在這裡,我們清楚的看到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它提供我們鷹架,讓後來的知識可以往上爬,進入它應該放置的位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學習不是一個連續性的曲線,而是學習到某一個程度時豁然貫通,使自己提升到另一個境界,也就是心理學所謂的頓悟----當所有的知識都放入恰當的背景架構中時,一幅完整的圖像才會浮出,我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先前這些知識彼此的關係是這樣的,原來這個主題真正的意義在這裡。於是這個主題的知識便被內化成為你所了解的東西,可以經由你自己的口,說出來給別人聽了。這個知識即使改變成很多不同的形狀,你還是認得它,不會被外表的形狀所蒙蔽,你自己也能任意變換描述它的方式而不失真。這就是為什麼真正懂得人,可以深入淺出的把一個困難的概念講得別人聽得懂,而半瓶醋的人往往說得天花亂墜,聽的人卻覺得不知所云。3. 在研究裡,我們常叫學生上台做報告,當一個學生可以不看講稿、侃侃而談時,他所講的是已被他自己吸收、內化了的知識。在學習上,我們深切希望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一個死記背誦而來的知識是無法轉換的,而一個無法轉換的知識是無法觸類旁通、引發新的知識的。知識的不足,使得我們的學生無法達到批判性思考的地步或做出獨立判斷的能力,假如你不知道別人講得對不對,如何做出任何的判斷?假如你不知道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如何對它提出批判性的思考?4. 目前我們的社會上充滿盲從、人云亦云的現象,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國民的知識不夠,不足以作有智慧的判斷。這點是目前大力推動閱讀的最主要原因,要使台灣成為科技島,國民的基本常識一定要提高,而閱讀,便是提昇這個能力最簡便、最快捷的方式。5. 閱讀的好處不只是它打開了一扇通往古今中外的門,讓你就你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步調在裡面翱遊,它同時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的發展,使你的大腦不會退化。最近的研究發現,義大利北部文盲和讀過五年書的老人,在阿滋海默症(老人失智症)上的比例是十四比一,也就是說,讀過幾年書、可以看報紙的人,得阿滋海默症的機率比不認得字的人少了十四倍。十四倍在醫學上是個很大的差距,有沒有動腦筋造成這個差距,是因為大腦的神經元基本上是用進廢退。從猴子的實驗中我們發現,當把小猴子的中指頭切去,原來掌管中指的神經,便會朝兩邊伸過去掌管食指和無名指了;一個人的手臂出意外鋸掉以後,原來的手的神經便會伸到別的部門去管別人的事,神經是不會無所事事的。一個沒有與其他的同步發射過的神經元會被修剪掉。閱讀時,每一個字會激發其他的字,會聯想到過去的經驗,你的神經會像骨牌效應一樣,一個牽動一個,發射起來形成綿密的神經網路。
下列何者不是本文所提出的閱讀的好處?
(A)刺激腦部,避免大腦退化
(B)博通古今,任意遨遊古今中外的時空
(C)促使神經形成綿密的神經網路
(D)累積知識語彙,提升國際競爭力
下列何者不是本文所提出的閱讀的好處?
(A)刺激腦部,避免大腦退化
(B)博通古今,任意遨遊古今中外的時空
(C)促使神經形成綿密的神經網路
(D)累積知識語彙,提升國際競爭力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題組】根據本文內容,下列哪一句敘述將鮭魚驚心動魄的還鄉場面飆升到最高點?(A)鮭魚回歸時,奮勇翻騰,波濤壯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B)從淡水涉向鹹水,從海水渡回河水,鮭魚始終能夠保持對故鄉水
- 自發生車禍之日起,申請鑑定的期限為 (A)1 個月 (B)3 個月 (C)6 個月。
- 在道路交通事故鑑定的準則中,認為駕駛人應共同遵守交通規則,若其中一方違犯法規規定,即應負交通事故責任,此為法律之 (A)信賴原則 (B)比例原則 (C)平等原則 。
- 左右兩邊照後鏡之調整,其(A)1/2 (B)2/3 (C)4/5 部份應能出現車後及車側之狀況。
- 汽車駕駛人不得連續駕車超過 (A) 6 小時 (B) 8 小時(C) 10 小時。
- 汽車之空氣濾清器芯子被灰塵阻塞後,會造成(A)省油(B)耗油(C)與油耗無關。
- 汽車行駛於長下坡路段時,為避免煞車失靈,勿過度使用(A)排氣煞車(B) 電磁煞車(C)腳煞車。
- 夜間駕車,駕駛人不易發現的目標是(A)移動中的行人(B)站立的人物(C)停放路邊的汽車。
- 煞車來令片磨損時,煞車踏板的空檔間隙(A)變小(B)變大(C)兩者無 關。
- 煞車距離和車速 (A) 成正比 (B) 平方成正比 (C) 平方成反比。
內容推薦
- 下列選項,表達重點與「時間」無關的是:(A)白駒過隙 (B)禍福生於隱微(C)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D)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 下列選項「 」裡所表示的注音,何者三個完全不同?(A)戰「艦」∕「濫」情∕「鑑」賞(B)魚「塭」∕「慍」怒∕「蘊」含(C)精「湛」∕探「勘」∕「堪」慮(D)賄「賂」∕乳「酪」∕「胳」臂
- 以下句子裡的「而」字,哪一個在意義的表達上具有「轉折」作用?(A)擇其善者「而」從之(B)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C)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D)人不知「而」不慍
- 下列選項「 」內的文字意義,何者前後相同?(A)「遺」愛∕鉅細靡「遺」(B)「說」服∕遊「說」(C)「庸」醫∕無「庸」置疑(D)價「值」∕輪「值」
- 以下哪一個選項的詞語都是「同義複詞」?(A)聆聽、跋涉(B)尷尬、擦拭(C)窗戶、追逐(D)碩大、賦予
- 以下這幾個人對於孔子的理解,何者不正確?(A)小葉:孔子是春秋時代的人(B)小曾:孔子和他的學生孟子都是儒家的重要人物(C)小林:孔子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D)小張:孔子被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
- 在「花容月貌」這句話裡,「月」的詞性跟以下選項哪一個「 」的詞性相同?(A)滔天「巨」浪(B)雲淡「風」輕(C)風平「浪」靜(D)熱鐵「烙」膚
- 某人沒有在規定的期限內繳清罰款,在超過期限後收到了加重處罰的罰單,即使後悔也來不及了。對於上述的情形,最適合使用哪一句話來形容?(A)順水推舟(B)木已成舟(C)循規蹈矩(D)捨本逐末
- 孔子所言「學而時習之」的意義,可以用下面哪句話來詮釋?(A)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B)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C)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D)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幾年來自己的奔波,作了一些研究,寫了幾篇學術文章,真正做了一些小貢獻以後,才有了一種新的覺悟:即是無論什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無論什麼事,不
- 下列有關《論語》的敘述,何者不正確?(A)《論語》的內容屬於「語錄」,記載了孔子與弟子及當時人物的談論、應答(B)《論語》為儒家思想的著作(C)《論語》由孔子記錄書寫,再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加以
- 林醫師行醫數十年,不只醫術高明,更展現了令人敬佩的醫德,受到許多人的讚賞。請問如果要對林醫師加以褒揚,下面哪一句話最適當?(A)杏林春暖(B)友于之情(C)杏壇之光(D)見賢思齊
- 以下對於〈紙船印象〉的說明,何者正確?(A)文章一開始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遭遇許多事,……」作者提到人們對往事有不同的印象,屬於「破題」的寫法(B)整篇文章從記敘轉為抒情的地方是「這些紙船都是有
- 以下「 」的字,哪一個屬於代詞的用法?(A)擇「其」善者而從之(B)有朋「自」遠方來(C)「得」之 於人者太多(D)「養」兒方知父母恩
- 根據文意,句子裡的三個□按照順序要填入何種標點符號最正確?(A)。,。(B)。!;(C)??;(D)?!。
- 配合柴油引擎轉速調整噴油時間的機構是_____。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公路◆汽車構造原理-103 年 - 103-1 交通部公路總局_汽車檢、考驗員:汽車構造原理#86094討論私人筆記( 0
- 孔子在此說明的為政之道,其意義最接近下列何者?(A)君主應該注重刑罰,讓百姓感到警惕而不敢做壞事(B)君主應該明訂法令,讓百姓有明確的標準可以遵守(C)君主應該謙虛傾聽,讓百姓能提出他們的相關需
- 下列各選項的成語使用,何者正確?(A)春天來了,許多植物在「櫛風沐雨」的滋潤下開始努力生長(B)這篇文章是父親在敘述自己對於孩子的關愛與期許,字句裡充滿了「孺慕之情」,讀來讓人感動(C)她經常「
- 「童年舊事,歷歷在目,而今早已年過而立,自然不再是涎著臉要求母親摺紙船的年紀。只盼望自己能以母親的心情,為子女摺出一艘艘未必漂亮但卻堅強的、禁得住風雨的船,如此,便不致愧對紙船了。」關於〈紙船印
- 「甲」正當從心之年,「乙」比而立之年多了六歲,「丙」還有兩年才滿花甲之年,「丁」已屆弱冠之年,「戊」剛滿知命之年,「己」比不惑之年又多五歲。關於這幾個人的年齡大小,以下的敘述何者完全正確?(A)
- 「幾年來自己的奔波,作了一些研究,寫了幾篇學術文章,真正做了一些小貢獻以後,才有了一種新的覺悟:即是無論什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無論什麼事,不
- 下列有關《論語》的敘述,何者不正確?(A)《論語》的內容屬於「語錄」,記載了孔子與弟子及當時人物的談論、應答(B)《論語》為儒家思想的著作(C)《論語》由孔子記錄書寫,再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加以
- 以下對於〈紙船印象〉的說明,何者正確?(A)文章一開始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遭遇許多事,……」作者提到人們對往事有不同的印象,屬於「破題」的寫法(B)整篇文章從記敘轉為抒情的地方是「這些紙船都是有
-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請問以下何者最符合孔子所說的「恕」?(A)設身處地(B)略施小惠(C)利人利己(D)捨己為人
-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以上這段話說明的學習道理,與下面何者最不相關?(A)九層之臺,起於累土(B)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C)不積蹞步,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