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二、◎閱讀下文,回答45題1. 我們吸取外界知識一般來說有兩個管道:聽和看,因為聽覺是時間性的,時間流過去,聲波就消失。因此,除非大腦中已有背景知識的架構,可以捕捉這些聲波,使它意義出現,不然有聽沒有見,好像在聽外國人講外國語一樣,雖然很努力聽仍然無法重複。一般俗語所說的「鴨子聽雷」指的便是這個現象,因為不瞭解意義,聽過聲波消失後,無法在大腦留下記憶的痕跡。(對於記憶的處理,一般可以分為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訊息經過工作記憶的處理後,轉存入長期記憶,而工作記憶需要動用到先前的背景知識或認知架構,來幫助處理新的訊息。)2. 視覺是空間性的,閱讀比聽講更能吸收較多的知識,原因是文字不會像聲音一樣消失,碰到文意不懂時,眼睛可以回去在看,這使訊息的吸收可以依照自己的步調進行。這是為什麼,聽演講時最能看出一個人對某個領域的功力,一般來說教授聽的比博士班學生多,博士班又聽的比碩士班學生多,而大學生聽專業演講大約只能聽到兩三成。在這裡,我們清楚的看到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它提供我們鷹架,讓後來的知識可以往上爬,進入它應該放置的位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學習不是一個連續性的曲線,而是學習到某一個程度時豁然貫通,使自己提升到另一個境界,也就是心理學所謂的頓悟----當所有的知識都放入恰當的背景架構中時,一幅完整的圖像才會浮出,我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先前這些知識彼此的關係是這樣的,原來這個主題真正的意義在這裡。於是這個主題的知識便被內化成為你所了解的東西,可以經由你自己的口,說出來給別人聽了。這個知識即使改變成很多不同的形狀,你還是認得它,不會被外表的形狀所蒙蔽,你自己也能任意變換描述它的方式而不失真。這就是為什麼真正懂得人,可以深入淺出的把一個困難的概念講得別人聽得懂,而半瓶醋的人往往說得天花亂墜,聽的人卻覺得不知所云。3. 在研究裡,我們常叫學生上台做報告,當一個學生可以不看講稿、侃侃而談時,他所講的是已被他自己吸收、內化了的知識。在學習上,我們深切希望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一個死記背誦而來的知識是無法轉換的,而一個無法轉換的知識是無法觸類旁通、引發新的知識的。知識的不足,使得我們的學生無法達到批判性思考的地步或做出獨立判斷的能力,假如你不知道別人講得對不對,如何做出任何的判斷?假如你不知道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如何對它提出批判性的思考?4. 目前我們的社會上充滿盲從、人云亦云的現象,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國民的知識不夠,不足以作有智慧的判斷。這點是目前大力推動閱讀的最主要原因,要使台灣成為科技島,國民的基本常識一定要提高,而閱讀,便是提昇這個能力最簡便、最快捷的方式。5. 閱讀的好處不只是它打開了一扇通往古今中外的門,讓你就你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步調在裡面翱遊,它同時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的發展,使你的大腦不會退化。最近的研究發現,義大利北部文盲和讀過五年書的老人,在阿滋海默症(老人失智症)上的比例是十四比一,也就是說,讀過幾年書、可以看報紙的人,得阿滋海默症的機率比不認得字的人少了十四倍。十四倍在醫學上是個很大的差距,有沒有動腦筋造成這個差距,是因為大腦的神經元基本上是用進廢退。從猴子的實驗中我們發現,當把小猴子的中指頭切去,原來掌管中指的神經,便會朝兩邊伸過去掌管食指和無名指了;一個人的手臂出意外鋸掉以後,原來的手的神經便會伸到別的部門去管別人的事,神經是不會無所事事的。一個沒有與其他的同步發射過的神經元會被修剪掉。閱讀時,每一個字會激發其他的字,會聯想到過去的經驗,你的神經會像骨牌效應一樣,一個牽動一個,發射起來形成綿密的神經網路。
下列何者不是本文所提出的閱讀的好處?
(A)刺激腦部,避免大腦退化
(B)博通古今,任意遨遊古今中外的時空
(C)促使神經形成綿密的神經網路
(D)累積知識語彙,提升國際競爭力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