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第 36–38 題 【甲】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禮記‧禮運》) 【乙】 柏拉圖設想的理想社會,是由通曉真理的「哲學家皇帝」統治,人們以職類分工實踐公義。馬克思的理想社會則是提供豐富的技術和物質資源,讓人們可以各自發展。儒家「大同」社會的基礎不同於上述,它預設的不是最佳的外在條件,而是無私的關愛精神:人們不僅照顧家人,也照顧家庭外的其他人;資源開發共享;賢能者被選出來為「共善」工作;不同年齡層的需求都得到滿足,矜寡孤獨廢疾者也獲得安養。這其中沒有禮或法 —— 即使存在也無須執行。但「小康」時代,無私的關愛精神減弱了,_________ 。不過,〈禮運〉並未將小康描述為與大同相悖的滑落國度。小康的重要特徵在於禮,它不僅遏止不當行為,也保持並促進大同的理想。清代《禮記》學者孫希旦曾極具洞見地指出:儘管小康的制度主要是照顧私利,但同時也會提高生產力,最終還是大眾獲益;儘管統治者的權力為世襲,但仍須按規範行事,否則會被趕下台,結果還是才德兼備者為公眾服務。就現實而言,大同已矣,小康並非通往大同的過渡階段,而是改採新做法來處理欠佳環境所面臨的問題。小康是保有大同精神的調節型理想,並部分實現了這個理想。(改寫自陳祖為《儒家致善主義——現代的政治哲學重構》)
36. 下列「大同」與「小康」的關係,何者符合乙文的看法?
(A) 由小康進至大同,是社會演變的必然歷程
(B) 從大同淪為小康,人性的美好已蕩然無存
(C) 小康固不及大同,仍維持安分有序的型態
(D) 大同與小康皆優,均以嚴謹外在制度為本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608696
統計:A(2),B(3),C(14),D(4),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