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結束後,坐穩了世界「頭把交椅」的英國加緊推行其殖民政策。請問下列那一項是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政策?
(A)加快議會政治制度的推展
(B)禁止毛織品、鐵製品、糖類、酒類交易
(C)請殖民地派代表到英國國會討論加稅事宜
(D)因殖民地暗助法軍,故派兵進行鎮壓
(A)加快議會政治制度的推展
(B)禁止毛織品、鐵製品、糖類、酒類交易
(C)請殖民地派代表到英國國會討論加稅事宜
(D)因殖民地暗助法軍,故派兵進行鎮壓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5
統計:A(1),B(3),C(6),D(1),E(0)
內容推薦
- 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不受原王國管轄,直接由各地的郡來治理。從此諸侯國土析分更為縮小。請問這是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而頒行何種法令所致? (A)推恩令 (
- 承上題,何者的反應遵守質量守恆定律?(A)只有甲 (B)只有乙 (C)甲和乙都有 (D)都沒有
- 某國經濟條件如下:C=500+0.8Yd,I=200,G=200,T=100,Yd=Y-T,充分就業的均衡所得為4,000,試回答下列問題:(1)均衡所得為多少?
- 知名作曲家貝多芬因為敬佩拿破崙的革命理想而製作獻給拿破崙的交響曲(即後來的英雄交響曲),但在聽到下列那項消息後,貝多芬憤而將原先設定的曲名改掉? (A)1814年拿破崙戰敗退位 (B)拿破崙被流
- 小明在某本歷史書上看到一段文字:「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於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僥倖
- 漢書記載:霍光對車千秋說:「始與君侯俱受先帝(漢武帝)遺詔,今光治內,君侯(車千秋)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負天下。」這種「光治內,君侯治外」的內朝、外朝之分別,是始於何時? (A)秦始皇 (B)
- 學者評論某位歷史人物,說道:「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與宗教家,也是十七世紀英國革命的首腦人物兼軍隊的指揮官。他贏得了英國內戰的勝利,他的獨裁統治使英國這個島國的國力大增,提升在國際上的地位
- (4) M2=?
- 「雖然有人給他極高的評價,但也有人批評他對經濟知識的理解太淺薄,以至於有貿易封鎖政策的錯誤;他雖然是一個聰明的軍事家,但在征俄之役,卻犯了不可原諒的錯誤。」他是誰? (A)華盛頓 (B)傑弗遜
- 唐代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下列對三省六部制的敘述,何者不正確? (A)地方與中央的關係變得更為平等 (B)是漢代以來政治制度發展的結果 (C)制定法令的過程變得複雜 (D)有助於君權的鞏固
內容推薦
- 將碳和氧化鉛共同加熱,其反應式如下:C+2PbO → 2Pb+CO2,此反應式中何者為氧化劑?何者為還原劑? (A)C,PbO (B)PbO,C (C)Pb,CO(D)CO2,Pb
- 東漢自和帝以後,皇帝即位的年齡最大的不超過十五歲,年紀最小的才出生一百天而已,因此容易造成下列那一種現象? (A)編戶齊民社會的出現 (B)皇權與相權的衝突 (C)陰陽五行思想盛行 (D)朝政為外
- 中國某一時期反佛聲浪甚高,如佛教僧眾剃度出家,與中國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孝道觀念相違背;出家人不向王者跪拜,引起朝廷人士的爭議;出家人不事生產,不須納稅、服勞役,被認為會妨礙國家經濟的發展
- 下列有關十九世紀美國黑奴問題的敘述,何者「錯誤」? (A)美國雖制定憲法保障人權,但仍存在蓄奴情形 (B)北部各州新式工廠、商店,主張解放黑奴 (C)南方奴主認為棉花與黑奴是南部繁榮的兩大支柱
- (3)政府租稅乘數為多少?
- 有學者認為:「以獨裁的形式展現其權力,謂之野蠻專制;以專斷、合理的形式展現其權力,以人民的利益為標準,謂之開明專制。中國儒家的統治理論,以人民利益為標準,其精神與歐洲十七、十八世紀的開明專制相同
- 秦漢時期為後世的中國王朝確立了不少基礎,請問下列何者並非其中之一? (A)道家思想 (B)皇帝制度 (C)疆域與長城的修築 (D)中央集權
- 此人來自西域,在後秦君主的邀請下來到長安,翻譯了大量的佛經,包括金剛經、阿彌陀經等,其譯文精準優美,並沿用至今,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人是 (A)法顯 (B)玄奘 (C)道安 (D)鳩摩羅
- 十六世紀初,一支威尼斯商隊來到地中海東岸進行年度交易,但商隊發現只能買到不及過去一半的香料,當地人告訴商隊,未來能提供給商隊的香料將會一年不如一年。導致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伊斯蘭勢力禁止對
- (4)該國存在膨脹缺口或緊縮缺口,其值為多少?
- 有一時期的任官方式為由地方選取人才,朝廷則設立各種科目,考核錄用各地薦舉的人才,如孝廉、秀才、明經、有道等科。請問此任官制度為何? (A)殷商的鬼神占卜取才 (B)西周的封建世襲 (C)戰國的用人
- 某一邊疆民族深受地方官吏和豪強的壓榨奴役,他們持續不斷地進行反抗,成為東漢王朝後期極大的禍患。他們的反抗前後綿延六十年,擾亂有時深入到河東、河內、蜀郡各地。其間,東漢政府對他們進行了殘酷鎮壓,他
- 一、下列理想動力循環,試繪出其溫度-熵 (T-S)圖,標示其所有過程與相對應狀態點(各點請以4 表示),並說明這些過程(Processes)所代表的意義[例如:3→4 為等容膨脹
- (5)為達到充分就業,政府在支出方面應怎麼做?
- 鼂錯曾經尖銳地批評某種失序的現象,他說:終年辛苦,無日休息,除了納稅服役之外,還會碰上水旱之災,或者是急政暴虐,賦斂不時。到了納稅季節,有糧穀的人家被迫半價出賣,沒有糧穀的人家只有倍息借錢。於是有
- 漢武帝派遣使臣出使西域,足跡及於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地。幾位同學討論這一事件的重要歷史意義,下列何種說法最適當? (A)這只是一時的戰略需求,並無後續影響 (B)漢朝因此擊潰匈奴,漢
- (6)為達到充分就業,政府在租稅方面應怎麼做?
- 此活動起源於諸侯間友好往來的一種儀式,也是貴族聚會時的遊戲,具有明顯的禮儀成分。這遊戲通常用於宴會上,作為愉悅賓客的重要餘興節目。方法為每局四箭,輪流投箭,搶投者不計分。請問此種遊戲為何? (A)
- 秦及漢的前期,一般由丞相總理政務,君主和丞相之間並無干預政務的人。論者認為,自漢武帝以來,始出現了內朝和外朝的明確分別,且漸有天子近臣奪宰相之權,最後使宰相成為奉命執行的機關。請問出現此政治情形
- 漢武帝曾頒布輪臺之詔,認為至邊疆戍守「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並指出「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此詔代表武帝的何種作為? (A)派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
- 隋書記載:「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圖讖興,遂盛行於世。」據此可知,下列何者正確? (A)王莽利用符命奪取帝位 (B)兩人的行為突顯了兩漢讖緯之學的衰退 (C)劉秀為避免重蹈覆轍,乃嚴禁讖緯之學 (D
- 秦始皇的法家思想,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東漢光武的表彰氣節,以上三者共同反映了何種現象? (A)東周以來百家爭鳴的延續 (B)君主利用學術思想強化其統治 (C)漢朝以後排斥君主集權的法家思想 (D)
- (二)有一排金幣,肯定超過 77 枚,有依序排號,有二人輪流取金幣,規定最少取一枚,最多取 5 枚,誰取到第 77 個就要算勝利,如果是您,應該要先取還是後取?且採何策略才會獲勝?【10 分】
- 漢武帝的經濟政策對商人多所壓抑,如對商人課徵財產稅、貨物稅,並鼓勵舉發申報不實者。但為武帝執行政策的大臣卻是大商人桑弘羊。請問其解釋以下列何者最為恰當? (A)武帝朝因而未能確實增加政府財用 (
- 唐武宗時,朝廷曾經大肆打擊佛教,許多宗派紛紛衰弱,唯有禪宗一枝獨秀,受害較小,其原因為何? (A)經典最豐富 (B)修行不拘形式 (C)傳承最完整 (D)中國人較少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