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9.何者不是原住民傳統的生產方式?
(A)粗放農耕
(B)狩獵
(C)商業活動
(D)捕魚。
(A)粗放農耕
(B)狩獵
(C)商業活動
(D)捕魚。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題組二太陽和月球的引力會造成潮汐現象,潮差的高低和時間都會因為地點、地形不同而改變。小謝查得臺灣五個港口當日及隔日連續三次滿潮時刻如表所示:【題組】( )當日下午13時,梧棲海邊正處於何種狀態
- 下圖所示之符號,為何種元件之圖示符號?(A)GTO(B)TRIAC(C)POWER MOSFET(D)IGBT。
- 矮靈祭的儀式,是何族的祭典? (A)魯凱族 (B)賽夏族 (C)泰雅族 (D)卑南族。
- 哪一族群最能適應高山氣候? (A)排灣族 (B)阿美族 (C)布農族 (D)達悟族。
- 到阿里山旅遊時,能欣賞到哪一當地族群的工藝品? (A)賽夏族 (B)魯凱族 (C)泰雅族 (D)鄒族。
- 居住在「水沙連」的是哪一族群? (A)阿美族 (B)卑南族 (C)鄒族 (D)邵族。
- 哪一個平埔族曾建立「大肚王國」? (A)道卡斯 (B)巴則海 (C)西拉雅 (D)巴布拉。
- 日治時代被刻意隔離,列為民族學研究區,是現今原住民族群中保留最多傳統文化的一族為 (A)賽夏族 (B)雅美(達悟)族 (C)布農族 (D)卑南族。
- 下列何者原住民的分布範圍是由南到北? (A)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 (B)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 (C)排灣族、魯凱族、泰雅族 (D)賽夏族、卑南族、阿美族。
- 臺灣被稱為「東鯷」是在下列哪一個時期? (A)商周 (B)秦漢 (C)隋唐 (D)宋元。
內容推薦
- 從荷據時代到清領時代三百多年的期間,不分原住民或漢人,臺灣島內的唯一交通工具是什麼? (A)牛車 (B)馬車 (C)轎子 (D)竹筏。
- 有一座廟的對聯是:「英雄應厄運而生,赤手擎天,存故國四十年正朔。開闢在神 州之外,紅毛避地,啟遐荒百萬眾提封。」根據我們對歷史的瞭解,這座廟應當是奉祀 (A)班超 (B)文天祥 (C)鄭和 (D
- 臺灣的牛隻與牛車,是何時引進來的? (A)荷據時期 (B)明鄭時期 (C)清領時期(D) 日治時期。
- 17 世紀,德川幕府採行 (A)打擊政策 (B)反間政策 (C)鎖國政策 (D)擴展政策, 日本人終止在臺灣的行動。
- 自荷蘭時代開啟臺灣的國際貿易,至清領前期臺灣開港通商前,臺灣外銷獲利的主要物產是 (A)絲織品 (B)樟腦 (C)茶葉 (D)蔗糖。
- 荷蘭人嘗試占領澎湖,後來轉移至臺灣,其最初的目的為何? (A)希望能與中國大陸貿易 (B)希望能擊敗日本 (C)希望能占領合適的土地,發展經濟,獲取利益(D) 希望能占領優越的戰略位置,擊敗葡萄
- 荷蘭教會主要傳教的地區,是以現今臺南一帶為中心,向南至高雄、屏東一帶,而 北至何地? (A)北港溪 (B)濁水溪 (C)大安溪 (D)大肚溪。
- 【題組】當天若要到淡水海邊的紅樹林,觀察潮間帶的生物活動情形,應在何時到達比較適合?(A)上午11時 (B)下午13時 (C)下午16時 (D)下午20時
- 大稻埕在19世紀中晚期發展為重要商業城鎮,與哪一產業高度發展有著密切相關?(A) 蔗糖 (B)鹿皮 (C)茶葉 (D)樟腦。
- 【題組】某些魚類會在漲潮時湧進河口覓食,若想在當天下午六時到海邊的河口釣魚,何處的海邊最適合?(A)基隆 (B)淡水 (C)梧棲 (D)高雄
- 鄭成功來臺時,如何解決軍民糧食不足的問題? (A)向中國大陸大量購買 (B)耕作技術改良,提高產量 (C)採用「屯田駐兵」(軍屯)政策 (D)進行稻米品種改良。
- 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漢人到臺灣居住是為了 (A)從事商業活動 (B)與原住民對抗(C) 與鄭成功對抗 (D)種植稻米和雜糧。
- 光緒 21 年,日軍登陸與進攻臺灣時,發現當時臺灣已有哪一段鐵路? (A)臺北— 臺中 (B)基隆—新竹 (C)新竹—臺中 (D)臺北—嘉義。
- 清領時代,臺灣首次大規模的反清事件為何? (A)朱一貴事件 (B)林爽文事件 (C) 戴潮春事件 (D)郭懷一事件。
- 著名的「八堡圳」,對彰化農業貢獻良多的水利工程是何人所開鑿? (A)林維源(B) 吳沙 (C)林成祖 (D)施世榜。
- 清領初期臺灣社會的祭祀組織,是基於何種因素而成立? (A)地緣關係 (B)血緣 關係 (C)職業關係 (D)祕密結盟關係。
- 要對「牡丹社事件」做實地的考察,請問前往下列何地最合適? (A)基隆 (B)宜蘭 (C)淡水 (D)屏東。
- 我國護照申請人,其護照自核發之日起,若干時日內未經領取者,外交部或駐外使館處即予以註銷其護照?(A)一個月(B)二個月(C)三個月(D)六個月
- 清領時代閩、粵分類械鬥,是屬於哪一類別? (A)姓氏別 (B)職業別 (C)祖籍別(D) 漢番別。
- 清廷將臺灣正式納入版圖是始於? (A)順治 28 年 (B)康熙 18 年 (C)康熙 23 年(D) 乾隆 5 年。
- 「倡淮旅、練洋操、議鐵道、建臺省、實創中國未有之奇」,是對何人之讚美? (A) 劉銘傳 (B)沈葆楨 (C)丁日昌 (D)李鴻章。
- 二、題組:每格2分、共24分「加蚋仔」位於臺北市西南一帶,為新店溪與淡水河匯流之處,根據史料證實加蚋仔乃原住民社名,清領初期曾有漢人至此開墾。【題組】(1)請問上文中的原住民應指下列哪一族群
- 【題組】)(2)文中漢人入墾可能為何? (A)陳賴章墾號 (B)吳沙 (C)金廣福墾號 (D)林爽文。
- 史學家郭廷以評論某位歷史人物「從民族革命觀點來看他應是一個罪人,但若從國家統一觀點而論則是一位功臣,其力爭臺灣之斷不可棄,則於民族國家均有功。」【題組】請問上述人物為誰? (A)何斌 (B)
- 【題組】所謂「力爭臺灣之斷不可棄」與下列何背景有關? (A)沈有容諭退紅毛番 (B)鄭氏攻臺擊退荷蘭 (C)臺灣棄留爭議 (D)馬關條約割讓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