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0.如圖,國動觀測到一年中,每天正午時刻,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都在甲和乙之間。試推測,國動可能在哪個地點?
(A)北回歸線
(B)赤道
(C)北緯45度
(D)南回歸線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清代到臺灣開墾的移民,早期主要種植的作物為何? (A)茶葉、樟腦樹 (B)芋頭、番薯 (C)豌豆、蕃茄 (D)稻米、甘蔗
- ( )「青年節當天,總統特別在總統府接見青年獎章得獎人、社會及大專優秀青年代表。期許所有年輕人繼續努力、發揮潛力、貢獻社會。」請問:青年節的由來與下列哪個事件有關? (A)庚子拳亂 (B)保路運
- ( )世紀下半葉,大稻埕成為全臺最大的茶葉集散地。請問:當地的茶葉大都是經由下列哪一港口外銷? (A)鹿港 (B)淡水 (C)安平 (D)打狗。
- 中共一直主張臺灣是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回顧中國歷史,臺灣是到哪一個朝代才被納入中國版圖?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 柏諭是清領時期臺南地區賣米的商人,經常將米賣到福建。為了和其他商人合作、保障貿易權利,他決定加入下列公會組織:(甲)布郊(乙)米郊(丙)南郊(丁)北郊。請問:光佑可加入哪二種組織? (A)甲乙
- ( )張振是福建省的督撫,他擔心的說道:「若戰火蔓延到我們這裡,我們的經濟會大受影響,還是跟外國人好好的商量一下,宣布我們要中立,避免戰火波及到我們這裡來。」請問:張振所說的應該是什麼事情? (
- 歷史地理學家阿福在苗栗山區發現了珍貴未遭破壞的土牛溝遺址。請問:該遺址可以見證下列哪方面的歷史? (A)鄭氏時期走私貿易的盛行 (B)清領初期反清秘密結社的盛行 (C)清領初期漢番衝突的問題 (
- 根據臺灣土地開發的大致順序與進程判斷,下列哪一個港市崛起的時間應該最晚? (A)臺灣府城 (B)嘉義笨港 (C)彰化鹿港 (D)臺北八里坌
- 清領時期政府為了解決漢番衝突,乃以劃分「特定區塊」的方式限制漢人開墾、伐木,但因執行不徹底,成效有限。請問:此「特定區塊」的名稱為? (A)番界 (B)保護區 (C)限制區 (D)漢界
- 清廷占有臺灣後,閩粵居民「寧冒瞞騙官府的危險」移民至臺灣,這是因清廷對移民者採何項措施? (A)頒布海禁令 (B)頒布渡臺禁令 (C)劃界隔離 (D)限制在臺的居住地
內容推薦
- 如下圖所示之電路,若二極體均為理想,試求 Vo的值為何? (A)6 (B)5 (C)4(D)2 V。
- 清廷治理臺灣前期,行郊不可能出現在下列何地? (A)噶瑪蘭 (B)臺灣府城 (C)艋舺 (D)鹿港
- 清代來臺拓墾的漢人,積極興建大規模水圳的背景為何? (A)經常久旱不雨,儲水備用 (B)種植水稻需穩定充沛的水源滋潤 (C)嚴防颱風大雨造成水災 (D)養殖魚貨增加食物
- ( )民國 13 年 10 月,孫中山曾發文通告國民黨員,說明:「本總理受之在前,黨人即不應議之在後。」、「來者不拒,所以昭吾黨之量能容物。」、「團體之內無新舊分子之別,在黨言黨,唯有視能否為本
- ( )清朝統治臺灣兩百多年,可分成前後兩期。請問:清領後期是從何時開始? (A)臺灣開港通商後 (B)牡丹社事件後 (C)臺灣建省後 (D)廢除渡臺禁令後。
- 附表是整理自清朝的地方行政區劃變遷統計圖。請問:這些數據的演變具有何種意義? (A)人口漸多需加強統治 (B)倭寇盛行,官民恐懼 (C)北方經濟優於南方 (D)教育事業遍及全臺
- 下列何者不是清領初期臺灣對大陸開放的貿易港口? (A)淡水 (B)鹿耳門 (C)八里坌 (D)鹿港
- 正弦波整流電路,輸出電壓平均值為 Vav =100V,其漣波峰對峰值 Vr(p-p) = 20V,則此整流電路漣波因數約為多少? (A)2% (B)6% (C)10% (D)20%。
- 下列是小玲在書本上看到的臺灣諺語介紹。依內容判斷【題組】( ),此句諺語所描述的景象,主要發生在哪一個時期?諺語: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解釋:意旨先民冒著生命危險橫渡黑水溝(臺灣海峽)到臺灣開墾
- ( )臺灣開港通商後,下列哪一組商品是主要的進口商品? (A)軍火、鹿皮 (B)藥材、茶葉 (C)樟腦、紡織品 (D)鴉片、紡織品。
- ( )雅婷在《清代漫畫故事集》中看到如下圖的漫畫。請問:圖中人物訴求的提出,是受到下列哪個事件的影響? (A)日本在日俄戰爭的勝利 (B)自強運動失敗的反省 (C)戊戌變法的延續 (D)簽署《辛
- 臺灣在十八世紀以後,由於商業興盛,出現商人組成的公會組織,稱為郊或行郊,臺南的「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是當時最具代表的組織。請問:「北郊」、「南郊」是以什麼條件作區分的? (A)貿易的地區
- 宜蘭有所謂的「開蘭第一人」,是說該人首先率領民眾進入宜蘭開墾,因此有此稱號。請問:下列何人有「開蘭第一人」的稱號? (A)郭錫瑠 (B)劉銘傳 (C)吳沙 (D)施世榜
- 【題組】( )承上題,促成許多漢人移民臺灣的主要動機為何?(A)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居民生活困難,紛紛到外地發展(B)政府鼓勵沒有土地的漢人,到臺灣開發墾殖(C)政府徵調漢人,到臺灣征討原住民(D)
- 下列何者政府的行為或法規不會造成稅基侵蝕?(A)不對在家工作的設算所得課稅 (B)為促進產業升級提供高科技產業 5 年免稅(C)每戶每年 27 萬元的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 (D)對高營收的商家規勸或
- ( )清代在臺設置的教育設施中,設立在偏遠地區,可供原住民子弟就讀的是下列何者? (A)社學 (B)義學 (C)書院 (D)儒學。
- 四位同學在討論清領前期臺灣對外貿易的狀況。甲:「稻米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可外銷。」乙:「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丙:「蔗糖亦是對外貿易輸出的主要商品。」丁:「因與日本貿易而出現許多『郊商』。」何人
- 曹公圳位於今日的何處? (A)彰化縣 (B)高雄市 (C)臺北市 (D)臺南市
- ( )清領前期,各種械鬥事件頻繁,而今彰化縣和美鎮地名的由來,就是希望大家和睦相處,不要再有所爭戰。請問:當時械鬥事件頻傳,可能為下列何種因素? (A) 爭奪土地,漢番衝突頻傳(B)為了反清復明
- 某日早上,天未亮,管長看到天空出現月亮,形狀像眉毛,如圖,形狀僅供參考,不代表真實方位。則當天較可能是農曆幾日?【題組】承上題,月亮應出現在哪個方位的地平線附近?(A)東 (B)西 (C)
- ( )由何事可知在清領時期臺灣的文教風氣已逐漸開展? (A)宗族組織普遍設立 (B)書院、學校林立 (C)廟宇眾多 (D)臺灣建省。
- 下列有關清領前期臺灣農業的發展概況,何者正確?(A)土地拓墾大多是官民合墾的方式完成(B)多數移民採集資合股的方式開墾(C)為解決灌溉用水的問題,興築桃園大圳與嘉南大圳(D)臺灣東部平原多已開墾
- 在臺灣史上對外貿易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有關於清領前期的臺灣貿易,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貿易對象以日本為主 (B)輸出品多為稻米、蔗糖及鹿皮 (C)輸入品多為日常生活用品、紡織品及藥材等 (D
- ( )臺灣俗諺:「少年若無一次憨,路邊哪有有應公」,此諺語與羅漢腳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請問:造成臺灣此種社會現象的原因有哪些?(甲)治安不良(乙)同鄉聚居易於結黨參與械鬥(丙)男女人口比例失衡(丁
- 有關日食的敘述,何者正確?(A)農曆初一必有日食(B)日食會發生在農曆初一(C)日食當天晚上可看見月亮(D)地球上可同時看到日全食和日環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