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資料甲:北宋末年,福建的泉州已有「水無涓滴不為用,山到崔嵬盡力耕」的景象。資料乙:明初以來,農民在洞庭湖流域內各處湖泊的湖邊修築長堤,排出湖水,在堤內開墾;這一類耕地,稱為院或圍,又稱為湖田。資料丙:明中葉時,中國大量栽種玉米,番薯、花生等多種新作物。根據以上三則資料。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湖田的開闢象徵農業灌溉技術的創新
(B)玉米等新作物取代了原有糧食作物,提供較多糧食以養活較多人口
(C)宋代充分利用水澤地、丘陵地,以增加糧食生產
(D)明代湖田加入生產糧物的行列之後,造就了「蘇常熟,天下足」的美稱
(A)湖田的開闢象徵農業灌溉技術的創新
(B)玉米等新作物取代了原有糧食作物,提供較多糧食以養活較多人口
(C)宋代充分利用水澤地、丘陵地,以增加糧食生產
(D)明代湖田加入生產糧物的行列之後,造就了「蘇常熟,天下足」的美稱
參考答案
答案:D[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1),B(1),C(0),D(2),E(0)
內容推薦
- 假設海賊國將所有資源投入生產水產品及海盜船的生產上,若我們觀察到甲、乙兩個不同的生產組合,依據經濟學的「生 產可能線」概念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海盜船的價值較高,所以甲的組合較有效率(B)
- 下列關於「比較利益」和「絕對利益」的敘述,何者正確?(A)若臺灣生產小麥具有比較利益,則臺灣生產小麥一定具有 絕對利益(B)若臺灣生產小麥具有絕對利益,則臺灣生產小麥一定具有比較利益(C)若臺灣生
- 近代以來華南虎瀕臨滅絕,但學者研究指出:長江以南地區,宋代以後虎患漸趨頻繁,至明清尤盛,且較集中發生在閩、贛、粵等省交界處的山區。明清時期,上述地區虎患盛行的可能原因是: (A)氣候變遷導致老虎
- 西夏趙元昊曾說出這樣的豪語:「毛皮裹身、放牧牛羊,是我們党項的本色,中國的綾羅綢緞要它何用?英雄應操霸王之業,不為絹衣而屈。」請問:我們應如何理解這段話? (A)他是說真的,希望回到純游牧的生活
- 假如你有一塊土地,若出租每年有8,000元的租金收入,若以75,000元賣掉並同時投資等值的長期債券,每年可以有15% 的利息收入,則保留土地不租也不賣的機會成本每年為多少錢? (A)75,000
- 有位學者說:「整個世界經濟秩序在當時(十五至十九世紀中期)名副其實是以中國為中心。因為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實際上構成了一個多邊的納貢貿易網。同時中國還從這個貿易網以外獲得大量的商品。」請問
- 「薙髮令下,吾民族之不忍受辱而死者,不知凡幾。幸而不死,則埋居土室,或遁跡深山,甚且削髮批緇。其百折不回之氣,腕可折,頭可斷,肉可臠,身可遂,白刃可蹈,鼎鑊可赴;而此星星之髮,必不可薙,其意豈在
- 一、何謂河川污染指標,包括那些項目?(8 分)嚴重污染河段如何定義?(4 分)尚未完成下水道建設前,環保單位可以執行那些方法疏解河川污染,增加民眾親水環境?(列出 4 種)(8 分)
- 某一作物在明萬曆年間傳入中國,「一畝之收,可敵四十畝。至明末,全國各地到處種植。老壯童稚,婦人女子,無不食用,風俗頓壞。」此作物是? (A)甘薯 (B)煙草 (C)甘蔗 (D)鴉片
- 從某個時期開始,中國社會逐漸出現停棺多年、久喪不葬的習俗,要找到風水寶地之後才入葬。人們認為這麼做可以帶給後世子孫功名或財富等福蔭,出人頭地。這種風俗背後反映了某種社會變動的趨勢。根據這個角度,
內容推薦
- 二、題組題※右圖為某處海岸地形等高線圖,請回答下列問題:若此地的岩層向西南傾斜,何者容易出現地滑現象? (A)甲 (B)乙 (C)丙 (D)以上皆是。
- 遼金兩朝都是邊疆民族建立的王朝,也曾採用中國制度,可是金朝女真人漢化的程度遠超過遼朝的契丹人。這種現象與下列哪項因素有關? (A)女真人在中原大量與漢人雜居並採用漢制,契丹的統治階層堅持游牧生活
- 唐朝中葉以後的商業,因工業發達,國際互市頻繁,以及交通運輸便利,造成商業大為興盛,從下列哪一敘述可知其盛況? (A)商人的活動始不受時間及地區的限制 (B)已知使用紙幣 (C)發明「飛錢」使用
- 高雄市政府針對一塊公園預定地的開發進行評估;興建公園的成本於今年或明年都是5,000萬元,但如果明年才建設,將會 喪失其地方商機3,000萬元。請問:明年興建公圜的機會成本是多少?(A) 8,00
- (二)馬碧經過人格測驗結果,具備能夠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言行,以適應現在職場的 各種文化與規定。請問這種人格是1•佛洛依德(Freud)心理分析理論及伯尼(Eric Beme)溝通分析治療法(
- 中國史上有一邊疆民族進入中原後,「官分南北」,以北面官管理原民族,以南面官治理漢人,因俗而治。這支民族為何? (A)突厥 (B)蒙古 (C)女真 (D)契丹國立宜蘭高商一百年度第一學期 第一次期
- 一位明代的地方官為了處理一樁訴訟案件,調出《魚鱗圖冊》作為辦案的依據。請問:他處理的是哪一類案件? (A) 土地糾紛 (B)逃漏商稅 (C)債務糾紛 (D)漏報丁口
- 隋唐時代江南進一步開發,東南財賦源源不絕輸送到關中地區,宋代之後,經濟地位南升北降的情形更為明顯。其促成南北經濟轉變的主要原因為何? (A)南方平原面積廣,農業發展的條件優於北方 (B)南方良港
- 歷史上的各民族進入中原後,通常在文化層面極容易被層次較高的漢文化同化,經常利用儒學來維持社會秩序,透過科舉來穩定政治秩序。但在哪一方面則固守本位,顯得有所堅持? (A)宗教方面 (B)經濟方面
- 一個王朝的末期,為了抵抗外患,政府必須增加稅收,卻因而引發國內農民的叛亂;為了應付農民叛亂,必須再增加軍費,又使農民叛亂擴大。在內外交迫下,首都被農民攻陷。這應是哪一個時期? (A)秦末 (B)
- 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卷六<吉貝>載:「雷、化、廉州(廣東)有織匹幅長闊而潔白細密者,名曰慢吉貝;狹幅粗疏而暗者,名曰粗吉貝。有絕細而輕軟潔白,服之而耐久者。」請問:吉貝是指哪一種經濟作物?
- 源自印度的佛教,教義內容廣泛,主要包括大乘、小乘兩大教派。當佛教傳入中國,且經過「佛教中國化」之後,中國社會普遍流行的是大乘教義。對於這個現象,以下解釋何者較為合理? (A)印度佛教裡大乘的勢力
- 某位學者描述中國史上的一種制度是「雖無相名,實有相職。既有相職,卻無相權。既無相權,卻有相責。」他指的制度應該是下列何者? (A)漢代的內外朝官制 (B)唐代的三省制 (C)明代的內閣制 (D)
- 資料一:古都建康「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資料二:「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依上述的資料顯示,南方士族完全衰敗,百姓流離失所,南方的
- 根據武則天時敦煌文書的資料記載:「戶主邯壽壽/年伍拾陸歲/白丁/課戶見輸/已受二十畝永業/二十三畝口分/宅合應受田壹頃參拾壹畝/八十七畝未受。」由上述資料顯示,哪一種賦稅制度已經出現問題? (A
- 有位君主曾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請問:此夷夏一體之觀念,自何歷史事件之後,逐漸為嚴夷夏之防的思想所取代? (A)五胡亂華 (B)安史之亂 (C)靖康之禍
- 小明閱讀某段古文中載有一段話:「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不過卻不知道這是何時代的紀錄,請幫小明判斷此史料的背景? (A)西漢七國之亂 (B)魏晉世族握有私人武力 (C)唐代關隴及山東世
- 一、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解決陸上填埋空間不足,減少非法棄置問題,擬借鏡國際成功案例,著手規劃填海造島(陸)政策及辦理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以下簡稱政策環評)。試依據「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辦法」之規定,回
-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其義理與中國儒道思想的關係演變如何? (A)西晉時期,學者常藉道家經典解釋佛教義理 (B)隋唐皇室扶持道教,佛教思想停頓 (C)宋代理學家批評佛教以性為空,佛學影響理學不大 (
- 唐代有僧人主張:只要信願俱足、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始終不怠,並可往生西方,這是屬於哪一種教派? (A)天臺宗 (B)華嚴宗 (C)淨土宗 (D)禪宗
- 電腦在處理每1個指令時,第1個階段必須從記憶體取出指令放在CPU中準備執行,此動作稱之為:(A)解碼週期(Decode Cycle)(B)執行週期(Execute Cycle)(C)寫回週期(Wr
- 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占領澎湖後,明朝曾派沈有容前往交涉,使荷蘭人撤往臺灣。事實上臺灣的面積較澎湖大了許多,為何明朝寧保澎湖而默許荷人前往臺灣發展? (A)臺灣當時不在明朝的主權範圍之內 (B)沈有
- 下列有關魏晉南北朝佛教盛行原因的敘述,何者錯誤? (A)君主的提倡 (B)玄奘前往天竺取經,並翻譯佛經 (C)經學衰微,思想界空虛 (D)天下動亂,生民痛苦
- 唐代中葉以後有俗諺「揚一益二」(意指揚州是天下第一,益州居第二),當時更有外商到揚州一處進行商品交易,以史實判斷,當時來華的外商可能是哪一民族的人? (A)義大利人 (B)阿拉伯人 (C)西班牙
- 電腦開機載入作業系統時,首先載入的部分為:(A)一般應用軟體(Application Software)(B)系統應用軟體(Utilities)(C)基本輸入輸出系統(BIOS)(D)核心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