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一)我要強調的是,經濟文明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沒有平衡的力量。物質與人文是兩個極端,我不想從兩全其美的角度去思考,我認為人物質上的快樂與精神上的快樂需要平衡;沒有絕對精神上的快樂,也沒有絕對物質上的快樂,走向極端的另一邊,都可能導引出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我的意思是說,當你擁有一棟房子,住在這棟房子裡會讓你感覺到快樂,因為房子提供你生活的安全感,或是提供你視覺上的享樂,你可以看到山、看到水,感覺周遭環境帶給你精神上的滿足。這時候你就是擁有物質。相反的,你買一棟房子的原因,只是因為這地區要蓋捷運,房價要漲了,或是這邊的房子值得投資,錢途看好,這就是一種物化。房屋的價值不是由你在主控,你是被物質所擁有的。如果你讀過《小王子》,就會很清楚孩子在形容房子的美,和一個功利的商人形容房子的美,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對於自己要坐臥起居的地方,只是關心價格,我們就不會得到擁有那棟房子真正的快樂。就好像有錢的人不一定快樂,如果他只是擁有空洞的數字,他的精神是匱乏的。—蔣勳 生活十講
1.根據本文,下列對於「物化」的解釋何者正確?
(A)不管擁有再多物質,人依舊無法快樂
(B)一味羨慕他人,不珍惜所擁有的物質
(C)對於物質的享受無動於衷,淡泊名利
(D)無法成為自己的主人,被物質所控制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