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二、設計題
⑴題目:台北市南區防災主題公園規劃  都市之開放空間長久未將防災避難功能列為規劃內涵。921 震災期間近十萬民眾被迫露宿於公園、學校等開放空間內,造成災民避難生活的不便與不適。政府為避免日後重蹈覆轍,亟欲將公園綠地規劃為防災避難場所,至此防災公園相關議題逐漸為產官學界所重視。  台北市政府 2001 年提出「具維生功能大型避難場所防災公園執行計劃」,於 2004 年 9 月完成都市計畫變更程序,依據「變更台北市三軍總醫院附近地區主要計畫案」之內容,擬建置一處「台北市南區防災主題公園」。 
⑵防災公園規劃原則  1.防災公園應能容納避難圈域內瞬間產生的大量人潮。  2.防災公園應是一個常態性使用的空間。3.防災公園應依災害時序提供不同的機能需求。4.防災公園的空間應塑造出相對的安定感。  5.防災公園應能滿足避難生活所需機能。  6.防災公園規劃前應進行基地及周邊環境之安全性調查。  7.防災公園的自然生態環境有助於安撫災民情緒。  8.防災公園應具有強烈的自明性並易於辨識。  9.防災公園應具有廣大的包容性以接納多元的避難者。  10.防災公園內之動線應能明確以提高防救災效率。11.防災公園應建立自給自足的維生系統。  12.防災公園之指揮系統應講求效率、速度及精確之原則。  13.防災公園與周邊空間設施串聯成互助救援體系。14.防災公園在平時應能讓居民親近使用成為習慣。  15.防災公園之規劃營運應重視民眾參與。16.防災公園的空間應能反映防災教育的內容。  17.災時的救災力量來自於平時的社區居民組織。  18.防災公園規劃應呼應地區人文環境特質。 
 ⑶基地概述 1.基地位置  基地溯自日據時期 1932 年「台北市區計畫」即被規劃為八號公園預定地,民國 93 年 7 月完成都市計劃變更,劃設 9.51 公頃作為台北市南區「防災主題公園」,是台北市首處經都市計劃法定程序變更之地區性防災公園。其位置座落於台北市南區辛亥路底端,鄰近新店溪與古亭河濱公園,附近有 70 m 辛亥路防災園道、汀州路、師大路、水源快速道路、思源路。 2.基地現況  基地東北側與三軍總醫院汀州院區交界,東南側與台大水源校區相鄰,目前現地以圍牆區隔,並無互動關係。地形屬不規則狀,基地內尚有汀州路三段24 巷由汀州路穿越基地到達水源路,永春街則從思源路通達汀州路三段 24 巷,均屬地區舊有街道紋理;另有未開闢之 15 m 都市計畫道路,以分隔公園區與眷村改建區。  東北側為二處國防部之軍方眷舍,分別為學人新村,屬三總國醫之職官宿舍及嘉禾新村屬國防部眷村。而永春街兩側至水源路之間為密集一、二層窳陋住宅。並於富水里里長訪談中,得知本地區始自日據時代即從事開墾,地名為「水源町」,汀州路原是台北通新店鐵道支線位址,設有水源車站,即目前汀州路派出所位置。由思源路可通達新店溪岸邊水源地抽水站。民國三十七年以後陸續興建眷村、民宅,少有商業活動,因磚木造房子居多經常發生火災,造成人員、財物的損失。  基地北側鄰接「聖靈寺」屬市定古蹟保存區,是地區宗教信仰中心之一。里內人口結構為軍人約佔 1/3,其餘為一般居民。一般里民活動聚會場所則在水源快速高架橋下之里民活動中心。
 ⑷規劃範圍  基地面積為 9.51 公頃,鄰地住宅專用區面積為 2.36 公頃也一併納入規劃範圍,並以螢橋國中所服務學區八個里作為防救災避難圈域探討範圍,避難圈域人口約 36,617 人,基地位置如下圖所示。 
⑸規劃內容  依據台北市政府於 2004 年所計劃之「變更台北市三軍總醫院附近地區主要計畫案」,關於防災公園必要之建設、設施設備等相關規定為:防災公園之規劃內容必須包括防災中心(規劃、指揮調度、協調聯繫防災勤務與行動)、收容設施(利用開放性廣場、鄰近校園建築-避難)、消防關聯設施及設備(公園內消防分隊、基本消防設備)、儲存設施(利用建築物與地下空間儲備避難者所需 3-7 日之水、食物、日用品、生活器材-如帳棚)、救護設施(規劃醫療用地或設施以支援緊急救護醫療)、資訊通信設備(廣播、通訊、避難標誌、收發資訊)、其他關聯設施(周邊水源、開放性水面、儲備用水)、災害防止帶、防火區劃帶以及防災空地(兼做直昇機停機坪)。  ⑹空間需求(面積自訂) 1.管理中心 2.南區防災指揮中心3.消防分隊 4.直昇機停機坪 5.防災生活教育館 6.停車露營區 7.社區咖啡館 8.社區活動中心 9.社區資源回收站 10.社區資源倉儲區、加工區 11.籃球場 12.互動式教育體驗場 13.廣場 14.廁所 15.其他空間自訂[!--empirenews.page--]
 ⑺圖面要求(比例尺自訂)  1.規劃構想(含規劃說明與概念圖)及其他圖說依規劃表達需求繪製(35 分)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