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盧安達飯店》為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1994 年 4 月,盧安達爆發了種族內戰,在長達 100 天的屠殺中,竟將近有 100萬人被殺害。前殖民時代的盧安達,有兩個主要民族:占人口數 85%的「胡圖」族,和少數但居於統治地位的「圖西」族。兩族外型並無明顯差異。前殖民時代兩族彼此交流、通婚。為維持統治地位,富裕的「胡圖」族被吸納成為「圖西」,破產的「圖西」也會被歸類為「胡圖」。種族和階級的界限雖說壁壘分明,卻也不是沒有空隙。先後殖民的德國和比利時,為利於統治而推行身分認證,按所謂「十頭牛標準」劃分。意即財產超過十頭牛者劃為「圖西」人,發給身分證,成為世襲的幫辦階級,「胡圖」則幾乎淪為奴隸。殖民政府人為的區隔阻斷了階級流動,使受壓迫的社會底層永無翻身之時,積怨日深。戰後獨立的新國家,由居多數的胡圖人掌握政權。然而他們並沒有打破階級籓籬的智慧,反而沿襲舊制,以身分證劃分種族,將昔日的壓迫者踩在腳下,自己搖身一變成為迫害者。1959 年以來,數十萬圖西人逃往鄰國,在各路勢力資助下集結成武裝力量,與政府軍抗衡。1980 年代咖啡價格暴跌對國內經濟造成重創,政變上臺的軍人總統 Habyarimana 不得不開放民主以爭取外援,卻造成權力失衡,政府派系林立,爭鬥不止。1994 年,Habyarimana 與流亡圖西人所組成的盧安達愛國陣線簽署停戰協定,不久被一顆來路不明的飛彈擊落殞命。總統衛隊立刻展開血腥報復,3 個月內屠滅了數以百萬計的「圖西蟑螂」。國際社會先是袖手旁觀,等情勢發展到駭人聽聞的程度,聯合國才開始討論。大國各有盤算,步調不一,以致終於介入干預時,大屠殺已接近尾聲,百萬條性命灰飛煙滅。針對大屠殺而設立的國際法庭赫然發現,整個事件不僅只是種族清洗,也是國家機器有計畫的大規模整肅,受害者遠不止於圖西人。朋友也好、姻親也罷,領有身分證的胡圖人,只要被扣上同情者、同路人的帽子,就和圖西人同一個結局。甚至以胡圖人為主的官員、軍隊,若是膽敢反對屠殺政策,也是死路一條。實際上一旦殺紅了眼,派系鬥爭、私人恩怨,甚至只是單純看不順眼,都可以是殺人的好理由。
41 依據畫線部分敘述,盧安達地區,殖民者最主要以何者塑造胡圖族與圖西族的差異?
(A)種族血緣
(B)經濟財富
(C)語言文字
(D)宗教信仰。

參考答案

答案:B[無官方正解]
難度:非常簡單1
統計:A(0),B(1),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