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第1題至第3題。「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1.「嘑爾」、「蹴爾」二詞是指供食者對受食者表現出何種態度?
(A)憐憫
(B)憤怒
(C)輕賤
(D)親切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814815
統計:A(7),B(3),C(66),D(1),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