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9. 日月潭的水力發電,主要利用哪一河流的河水?ˉ
(A)淡水河
(B)大安溪
(C)濁水溪
(D)曾文溪。
(A)淡水河
(B)大安溪
(C)濁水溪
(D)曾文溪。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6
統計:A(1),B(1),C(6),D(0),E(0)
內容推薦
- 關於中國漢人到臺灣、澎湖的開發歷史,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早在九世紀時,就有漢人在澎湖活動 (B)十二世紀開始,漢人移居澎湖,且到臺灣活動 (C)自元朝開始將澎湖納入版圖 (D)明朝時期,為
- 不論是泰雅族的「黥面」、布農族的拔齒或是卑南族的「猴祭」,皆屬於哪一層面的活動? (A)部落戰爭 (B)生命禮俗 (C)歲時祭儀 (D)宗教信仰。
- 臺灣西部主要河川有 (甲)濁水溪 (乙)曾文溪 (丙)大甲溪 (丁)淡水河,若依其地理位置,由北而南的順序為何?ˉ(A)甲乙丙丁 (B)丁丙甲乙 (C)丁甲丙乙(D)丙甲乙丁。
- 臺灣原住民的社會組織各有不同,下列哪一個族群是透過會議決定部落公共事務,再由部落首長負責執行? (A)魯凱族 (B)平埔族 (C)排灣族 (D)布農族。
- 男女成婚時,父母把尚未娶親的原住民男子送到女方家裡。小孩出生後從母姓,家產也多由女性繼承。請問:這是何種社會組織? (A)母系社會 (B)父系社會(C)貴族社會 (D)漁團組織。
- 採用百格刀切割法測試印墨附著度,其等級分為 (A)0~5級(B)1~6級(C)1~8級(D)1~12級。
- 我們如何從十三行文化遺址中知道此文化與其他地區有密切的關係? (A)出土的石器不多 (B)懂得使用鐵器 (C)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 (D)發現瑪瑙珠飾、玻璃手環及青銅等外來器物。
-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卑南文化遺址中發現有石棺、石杵,還有各種日用品及陪葬品,可見當時的人類已有何種觀念?(A)宗教觀 (B)審美觀 (C)人生觀 (D)價值觀。
- 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遺址代表為臺北市的圓山文化。下列何者為圓山文化的特色? (A)粗繩紋陶 (B)貝塚 (C)石棺(D)鐵器。
- 水土保持最常見的方法為下列何者? (甲)利用植物覆蓋的方法 (乙)以機具與人工構造物改變地形,如攔沙壩 (丙)放棄使用,過幾年就恢復ˉ(A)甲乙 (B)乙丙(C)甲丙 (D)甲乙丙。
內容推薦
- 臺灣因為何種原因在十七世紀時成為歐洲各國競相爭奪的目標之一? (A)土地肥沃 (B)物產豐富 (C)地理位置 (D)市場廣大。
- 荷蘭人將宗教與教育結合,在各地建教堂、設學校外,還用羅馬字拼音法拼注原住民文字,教導基督教教義及禮儀。請問:荷蘭人將羅馬拼音文字傳入臺灣具有何種歷史意義? (A)臺灣進入了歷史時代 (B)臺灣
- 臺灣原住民的傳統宗教信仰,基本上以哪一類信仰為主? (A)佛教 (B)祖靈(C)基督教 (D)天主教。
- 老師要同學們發表臺灣新石器時代住民的生活方式。下列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是正確的? (A)小丸子:「當時的住民已經懂得使用敲擊製成的石器。」 (B)小玉:「他們為了生存,追隨動物群,因此過著居無定所
- 燕姿到臺東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參觀,她看到某一文化遺址有一些磨得比較精細的石器,此外還有陶器,有的顏色是暗紅色,有的是褐色。這是指哪一時期的文化遺址? (A)舊石器時代早期 (B)舊石器時
- 在澎湖馬公天后宮現存一石碑,碑文為「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此碑的發現,證明了哪一歷史意義? (A)荷蘭人曾想要占領澎湖 (B)鄭成功曾在澎湖與荷蘭人交戰 (C)明朝為了阻止日本軍隊的入侵,
- 荷蘭人占據臺灣,一方面利用漢人大量開墾,增加農產品的生產,不但可以自足,更可以外銷;另一方面則是以臺灣作為國際貿易轉運站,與中國大陸、日本及南洋地區發展貿易。請問:荷蘭人對臺灣歷史最大的影響為
- 臺灣在文化的演進過程中,大約是在幾千年前邁入金屬器時代? (A)一千年前(B)兩千年前 (C)五千年前 (D)七千年前。
- 濁水溪比秀姑巒溪長的原因為何?ˉ(A)中央山脈偏東,南北縱貫 (B)東部平原較為廣大 (C)河川水量豐富,可不斷拉長水系 (D)西部的雨量多於東部的雨量。
- 美琪參觀某一史前文化遺址的文物,發現此文化在生活方面,除了漁獵外也有農業,而且貿易範圍很廣,遠到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使用的器物除了有石器、陶器,還有金、銀、銅、鐵等金屬器。請問:美琪所參觀的可能
- 西班牙在荷蘭占領臺灣後,西班牙人備受威脅,於西元 1626 年也出兵北臺灣。請問:西班牙占領北臺灣的目的何在?(A)作為對中國傳教及貿易的根據地 (B)作為對日本傳教及貿易的根據地 (C)作為對
- 水泥稱為「紅毛土」,火柴稱為「番仔火」,以及「番茄」名稱的由來都與誰統治臺灣時有關? (A)葡萄牙人 (B)西班牙人 (C)荷蘭人 (D)日本人。
- 居住於離島地區,並以飛魚祭、甩髮舞而出名的是下列哪一個原住民族? (A)賽夏族 (B)阿美族 (C)排灣族 (D)達悟族。
- 關於古早的臺灣住民,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臺灣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住民都是從中國大陸遷徙到臺灣 (B)冰河時期的臺灣雖然與中國大陸相連,但是由於氣候太過嚴寒,所以臺灣並未發現有人類活動
- 長濱文化人出現的時間,大約是在幾萬年 前? (A)一萬 年前 (B)兩萬年 前(C)三萬年前 (D)五萬年前。
- 西班牙占領北臺灣後積極傳教並發展對外貿易。請問:西班牙在亞洲所傳布的宗教為何? (A)天主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佛教。
- 荷蘭統治臺灣時曾將臺灣的物產外銷,開啟了臺灣轉口貿易的先聲。下列哪一項產品,不可能出現在荷蘭外銷的項目中?(A)茶葉 (B)稻米 (C)甘蔗 (D)鹿皮。
- ( )(2)根據清領時期漢人移民臺灣圖所示,清代移民的分布,「海口」的漢人移民原本多來自何處? (A)浙江 (B)福建 (C)廣東 (D)廣西。
- 金屬器時代的文化代表為十三行文化,其遺址出土了許多外來的器物,由此可以了解當時的生活狀況具有哪一項特色?(A)地方性文化色彩濃厚 (B)對外貿易興盛 (C)充滿冒險奮鬥的精神 (D)物質生活相
- 代表臺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主要有下列哪幾處? (甲)大坌坑文化 (乙)十三行文化 (丙)卑南文化 (丁)圓山文化(A)甲乙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乙丙丁。
- 西班牙因為何種因素影響,乃大量減少駐臺守軍,終於被荷蘭人乘虛而入?(A)臺灣無利可圖 (B)西班牙沒有能力統治臺灣 (C)西班牙輕忽荷蘭的實力(D)呂宋島的殖民地發生動亂。
- 小明閱讀某書籍時,看到一段文字敘述:「各社設立小學,每學三十人,於是番人多習羅馬字,能做書。」小明閱讀的書籍最有可能是介紹哪一個時期的臺灣教育發展? (A)西班牙統治臺灣時 (B)荷蘭統治臺灣
- 附圖最適合用來說明下列哪些水文的概念?ˉ(A)水系和流域 (B)河川水量的多寡 (C)水資源 (D)水循環和流域。
- 下列哪一項敘述,較符合金屬器時代臺灣住民的生活方式? (A)以使用敲擊製成的石器作為生產工具 (B)為了生存,常隨動物群遷徙住地,因此過著游移不定的生活 (C)開始懂得種植作物,進入農耕生活
- 在臺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哪一個文化出土的器物非常豐富,有石棺、石杵,並有玉器作為陪葬品? (A)十三行文化(B)卑南文化 (C)圓山文化 (D)大坌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