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6-17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6-17題。家常話固然親切,聽多了卻讓人生膩。詩人正是意識到這點,因而對習慣的語言形式進行改造。首先是省略,副詞、介詞等在詩中消失,使詩句的結構關係變得鬆散;其次是錯綜,使詩句中的詞彙可以相互易位。詞語的省略與錯綜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原來直線呈現的詩境轉變為平行疊加,而疊加、組合的方式,全可憑讀者的審美經驗。例如杜甫的「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詩人的所思所見,也許是「微風(吹動)岸(上)細草,舟(上的)危檣(在)夜(中)獨(自矗立)」,或者是「微風(吹動著)細草(之)岸,獨(立)夜(中的)危檣(之)舟」,或者是「岸(上的)細草(在)微風(中擺動),舟(上的)危檣(在)夜(中)獨(立)」。它們省略了「的、在、上、中、吹動、矗立……」,詩境於是「還原」為物象平列雜陳的視覺印象,並由此產生理解的歧義,為讀者留下想像的「空白」。然而,倒也不用擔心讀者誤解詩的意脈,歐陽脩《六一詩話》引梅聖俞評「雞鳴茅店月,人迹板橋霜」云:「作者得於心,覽者會以意,殆難指陳以言也。」既然能「會以意」,就不至於誤解;縱然誤解,也是在那幅既定的視境中誤解;視境既有範圍,意義也就有所限制。那麼,能在這個範圍中多出若干理解與體會,恰恰是詩歌所追求的藝術效果。(改寫自葛兆光《漢字的魔方》)
16.上文引用杜甫詩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說明:
(A)省略和錯綜的靈活運用,使杜詩能別樹一幟
(B)杜詩長於經營視覺意象,豐富讀者審美經驗
(C)儘管讀者嘗試多種想像,仍難理解詩人原意
(D)詩人刻意改造語言形式,提供詩境疊加空間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624277
統計:A(30),B(14),C(11),D(108),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