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61. 「起居注」是中國史書的特有體裁,為史官對於皇帝每日的行為和言論按時記錄的史書。某部起居注曾記載一段文字:「三十年如一日,戰戰兢兢以圖有所為,結果卻內遺太平天國之亂,外留鴉片戰爭的奇恥大辱。」該起居注是記載哪位皇帝的事蹟?
(A)嘉慶皇帝
(B)道光皇帝
(C)咸豐皇帝
(D)同治皇帝
(A)嘉慶皇帝
(B)道光皇帝
(C)咸豐皇帝
(D)同治皇帝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妮妮為了準備會考,將中國歷代的亂事做了一張比較表格(如附表),但她忘記寫上亂事的性質。妮妮所整理的歷代亂事性質為何? (A)宗室之亂(B)外患侵略(C)地方民變(D)將領叛亂
- 十五、十六世紀,歐洲人發現新航路,改變了世界的格局,西方帝國主義流行,東方逐漸淪為殖民地,十九世紀的中國陷在列強海陸南北包抄的剪刀口上。下列哪個列強由陸地入侵中國? (A)英國 (B)法國 (
- 貝克漢是清末來中國的英國傳教士,某日他打傷中國人霍小乙,小乙一狀告到官府,但官員卻表示無法依中國法律將貝克漢治罪。以上這種情況是由於英國人在華享有何特權? (A)片面最惠國待遇 (B)領事裁判
- 鴉片戰爭的爆發,在我們看來似乎是中英雙方因為「鴉片問題」所導致的衝突;但若是實際去觀察,雙方之所以會爆發這場戰爭,主要是因為在哪個環節上出現了嚴重失衡所導致? (A)貿易問題 (B)民主觀念
- 附圖是基隆法軍公墓內的一座石碑。碑中描述的戰爭,以及基隆出現法軍公墓的原因,應與清末哪個藩屬國有關? (A)越南(B)緬甸(C)朝鮮(D)琉球
- 日本在《馬關條約》中,獲得在中國各通商口岸設立工廠的特權,英、法等國雖未參與簽訂該條約,卻也享有這種權利。英、法等國同樣享有這項特權的原因,與中英、中法條約中訂有下列哪項規定有關? (A)五口
- 幾位清朝的水兵抽著水菸並發出感慨:「咱們北洋艦隊可說是全亞洲最標竿的艦隊了,艦隊進行操練時,旌旗蔽空的景象可真是讓人看了都會害怕,且畏懼三分,可惜那皇太后將練兵的經費全都拿去蓋了頤和園,讓咱們
- 「京張鐵路是中國自建的一條鐵路,全長雖不過200公里,但地形起伏,山巒險要,許多外國工程師都深感為難。但中國工程師詹天佑卻運用智慧將這條鐵路修建完工,而詹天佑即為清末留美學童之一。」若要查詢留
- 在介紹臺灣史的書中常看到「乙未割臺」這句話。這句話的背景與下列哪次戰爭有關? (A)戊戌政變 (B)鴉片戰爭 (C)英法聯軍 (D)甲午戰爭
- 中國的「天朝上國」概念,隨著對外戰爭的不斷挫敗,也逐漸被「外交平等」的概念所取代。請問:下列哪個組織的建立,可以說是清朝開始學習國際間「外交平等」的互動模式? (A)京師大學堂 (B)北京同文
內容推薦
- 郝美老師在上課時,掛了一張戰爭路徑圖(如附圖)。由該圖可知這一堂課的主題是什麼? (A)鴉片戰爭(B)英法聯軍(C)甲午戰爭(D)中法戰爭
- 附圖是清代臺灣對外開放貿易的港口位置圖。造成該種情形的原因為下列何者? (A)鴉片戰爭後的《南京條約》(B)英法聯軍後的《天津條約》 (C)甲午戰爭後的《馬關條約》(D)甲午戰爭後的「門戶開放
- 清末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這對日後歷史發展產生何種影響? (A)喪失司法財政的自主權,中國對外陷於不平等地位 (B)中國割讓大片東北土地,使日後俄國南下大肆侵華 (C)開
- 下列關於太平天國之亂的敘述,何者正確? (A)設立聖庫制度,只有有錢人須將全部財富繳給太平天國 (B)設立「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土地財產私有,吸引貧苦人民的支持 (C)由於破壞寺廟神像、焚毀孔
- 龍哥與小元討論某一段清朝歷史。龍哥:「英法聯軍之役時,該國趁火打劫,獲得黑龍江以北土地。」小元:「清廷最大的失策是自自終都認為這個國家是好朋友。」他們是在討論下列哪個國家? (A)俄國 (B)
- 香港地區分別由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三個地區所組成,早期是由英國所統治,1997年時回歸中國。香港島和九龍地區分別在哪始兩個條約中割讓英國? (A)北京條約、天津條約 (B)璦琿條約、北京條約
- 「1985年,美國古董商先以每尊1,500美元的低價買下了馬、牛、虎三件圓明園銅製獸首,但後來卻在拍賣會上,創下25萬美元的驚人成交價,再於2009年進行鼠首、兔首拍賣時,又再度引起爭議。」這
- 某本戰爭史書中出現下圖,說明某場戰爭後,各國紛紛進入中國劃分勢力範圍。這是指哪場戰爭? (A)鴉片戰爭(B)英法聯軍 (C)中法戰爭(D)甲午戰爭
- 光緒二十五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主要動機是下列何項? (A)中美兩國友誼親近,不容外人瓜分 (B)美國與英、法不合,不容其在中國勢力坐大 (C)美國以維護公理正義為己任 (D)美國為保
- 小宋是苦讀四書五經的書生,抱有衣錦還鄉的狀元夢。有一天,他收到消息說清廷要廢掉八股考試內容,改試策論,這讓小宋急得發昏。上述是何者的政策之一? (A)自強運動 (B)戊戌政變 (C)戊戌變法
- 歷史這門學科,可以經由對因果關係的分析、歸納,訓練我們的邏輯思考能力。將清末的各項史事按照因果關係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甲)甲午戰爭(乙)百日維新(丙)康梁上書(丁)戊戌政變 (A)甲乙丙
- 清末的自強運動可謂是「成也戰爭,敗也戰爭」。造成此運動的起源戰爭以及結束此運動的戰爭分別為下列何項? (A)鴉片戰爭、英法聯軍 (B)鴉片戰爭、甲午戰爭 (C)英法聯軍、甲午戰爭 (D)中法聯
- 丘逢甲曾感嘆說:「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詩中的「宰相」是指清末重要核心人物──李鴻章,下列與其相關事蹟何者為非? (A)甲午戰後,號召變法 (B)與太平天國作戰 (C)推動自強運動
- 下列有關兩次英法聯軍的敘述,何者正確? (A)中國兩次皆戰敗,先後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天津條約》 (B)兩次英法聯軍期間,俄國趁機占領中國廣大領土 (C)兩次英法聯軍皆攻陷北京,殺死皇帝
- 歷史上許多改革,常常因為主事者的「人亡」而導致「政息」。戊戌變法中,哪項舉措沒有隨著康梁的變法失敗,而遭到廢棄? (A)廢除八股文 (B)精簡各機關 (C)設立京師大學堂 (D)鼓勵上書批評時
- 附圖為清末列強在華的勢力範圍圖,圖中甲、乙分別為哪兩國的勢力範圍? (A)英國、德國(B)德國、日本(C)日本、法國(D)法國、俄國
- 附圖為近代中國對外開港後,陸續開放的通商口岸。請問:從圖(一)演變到圖(二),通商口岸數量明顯增加的原因為何? (A)中國被迫開港通商(B)美國提出門戶開放(C)中國開始自強運動(D)中國陷入
- 若一等差數列的公差為d,則將各項值都加上2之後,新數列的變化為何?(A)依然為等差數列,公差為d+2 (B)依然為等差數列,公差為2d(C)依然為等差數列,公差為d (D)不是等差數列
- 北部區域向來是中國重工業的發展重鎮,與下列哪項因素密切相關?(A)夏雨集中率高 (B)能源礦產資源豐富 (C)研發技術優越 (D)勞力眾多且低廉 。
- 地理圖(一)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成立的「經濟特區」位置圖。中國設立經濟特區,成功地引進國外的資金與技術。請問:這些經濟特區本身具備哪些「優勢」條件? 甲.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乙.對外的轉口
- 地理圖(二)為黃河流域示意圖。由於黃河含沙量高,部分河段泥沙大量淤積,形成河床高於兩岸平原的「地上懸河」景觀,若遇暴雨來襲,經常導致洪患肆虐。上述地理現象最可能出現在地理圖(二)中哪個河段?
- 中國東北地區是小麥及大豆的重要產區,當地農業發展較「不利」的因素為何?(A)冬季寒冷,生長季短 (B)地形多山,耕地狹小 (C)石灰岩遍布,土壤貧瘠 (D)人口外移,勞力不足。
- 中國北部地區的黃土高原黃土層堆積深厚,黃土主要來自於蒙古高原一帶。請問:黃土高原的黃土主要是由哪種營力攜帶至此地堆積的?(A)夏季東南風 (B)冬季西北風 (C)焚風 (D)黃河沖積。
- 地理圖(三)是中國華北地區的降水量變化曲線圖。從圖中資料判斷,該地具有下列哪種氣候特徵? (A)降水量豐富,利於農業。 (B)降水量稀少,缺乏植被。(C)年雨量變率大,水、旱災頻繁。 (D)降
- 中國福建、廣東兩省早年移居海外的僑民眾多,素有「僑鄉」之稱。造成這兩省人口外移的原因,與下列哪些環境因素有關? (甲)海岸曲折多港 (乙)氣候炎熱潮濕 (丙)地形崎嶇多山 (丁)礦產豐富。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