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中國從很早開始就太注重表層禮儀,好好的一件事情被極度誇張的方式一鋪陳,也就變了味。早在科舉制度剛剛形成不久就被加了太多的裝飾,太重的渲染,把全國讀書人的心情擾亂得不輕。每次進士考試總有一批人考上,不管對國家對個人,慶賀一下、宣揚一番都是應該的,但不知怎麼一來,沒完沒了的繁複禮儀把這些錄取者捧得暈頭轉向。唐代的進士們先要拜謝「座主」(考官),參謁宰相,然後遊賞曲江,參加杏園宴、聞喜宴、櫻桃宴、月燈宴等等,還要在雁塔題名,在慈恩寺觀看雜耍戲場,繁忙之極,也得意之極。孟郊詩中所謂「春風得意馬啼疾,一日看遍長安花」,與張籍詩中所謂「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萬里盡傳名」,就寫盡了此間情景。據傅璇琮先生考證,當時的讀書人一中進士,根本應付不了沒完沒了的熱鬧儀式,長安民間就興辦了一種謀利性的商業服務機構叫「進士團」,負責為進士租房子、備酒食、張羅禮儀,直至開路喝道,全線承包。「進士團」的生意一直十分興隆。                                                                                     (改寫自余秋雨 十萬進士)[99.第一次基測]。
44.根據本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科舉制度變質的原因在於讀書人相互勾心鬥角
(B)張籍的詩反映出士子「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現象
(C)科舉制度施行久遠之後,逐漸被加諸許多繁複的禮儀
(D)「進士團」屬於政府機構,目的在服務錄取者各項事宜。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