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0. 自隋朝開始,中國政府便以科舉制度做為選才任官的主要途徑。下列有幾位同學分別介紹科舉制度的特色,請你指出何人所言正確?
(A)沅晴:此為唐朝開始的選官制度
(B)秉豐:經科舉獲得功名者可成為「士紳階級」
(C)莛宥:明清科舉的最後一層級考試為會試
(D)宏彰:明清科舉以八股文取士,活化讀書人思想
(A)沅晴:此為唐朝開始的選官制度
(B)秉豐:經科舉獲得功名者可成為「士紳階級」
(C)莛宥:明清科舉的最後一層級考試為會試
(D)宏彰:明清科舉以八股文取士,活化讀書人思想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宋元時期有三大科技成就,其獨步世界且對後世有深遠影響,請問下列何者不屬於宋元時期科技的成就? (A)觀天象的渾天儀 (B)用於航海的指南針 (C)用於戰爭的火藥(D)提升印刷效率的活字版印刷術
- 俊斌想寫了一篇關於明成祖的報告,不料該份報告卻錯誤百出,請你指出何者才是正確的選項?(A)曾起兵攻入北京(B)強迫文人薙髮留辮 (C)曾數度派遣鄭和下西洋 (D)首創書院以供貧寒子弟就讀
- 明惠帝在位期間,因推動削藩政策而引發燕王反叛事件,歷史上將這件事情稱為什麼?(A)管蔡之亂 (B)八王之亂(C)靖康之禍 (D)靖難之變
- 宋元時代的海上貿易較唐更加興盛,所以政府在廣州之外另設市舶司,請問新設的市舶司位於何處?(A)泉州 (B)汴京 (C)臨安 (D)大都
- 郁婷在書中讀到一段話:「在□□之後,宋代解決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問題,但也影響了國家的戰鬥力,使其無力對付外患,國勢積弱不振。」請問文中的□□填入下列何者最為適當?(A)實施王安石變法 (B)宋
- 歷史老師在課堂說道:「滿清入關後,有許多內憂外患尚待解決,也因此,清初的政局並不穩定。」請問,何者不屬於清朝初期的內憂外患?(A)三藩之亂 (B)宦官勢力(C)南明勢力 (D)臺灣的鄭經勢力
- 何人於宋神宗時變法,卻因個性不接納人言,新法又遭守舊派司馬光等人反對,使新政受阻,並引發新舊兩派黨爭的問題?(A)李自成 (B)蘇軾 (C)王安石 (D)關漢卿
- 將地表畫分為東半球、西半球和北半球、南半球的依據,是下列哪些經緯線? (A)本初經線、赤道 (B)本初經線、北回歸線 (C)北回歸線、南回歸線 (D)南回歸線、赤道。
- 【題組】有關清領後期臺灣經濟的發展,下列何者敘述正確?(A)商品主要透過郊商外銷(B) 造成「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興盛(C)經濟及政治重心轉移到南部(D)1878 年之後,對外貿易呈現出超。
- 【題組】某個文化觀光導覽摺頁上會寫,「此地因甲處物產之加工而興起」,在哪個文化觀光摺頁上最可能出現何種標題? (A)《艋舺的今與昔》 (B)《話說鹿港小鎮》(C)《踏訪老安平》(D)《印象大稻
內容推薦
- 南宋偏安江南,但仍有一些抗金名將奮力北伐以圖重返北方,其中屢敗金兵,卻落得以「莫須有」罪名遭到處死的將領是下列何人?(A)秦檜 (B)張飛 (C)朱熹 (D)岳飛
- 古代中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價值觀念,是因哪種傳統選才制度所造成的?(A)科舉制度 (B)察舉制度 (C)九品官人法 (D)封建制度
- 明朝中期之後,內政與外患問題日漸嚴重,造成政局敗壞,讓國家逐漸走向滅亡。請問:這些問題不包括下列何者?(A)牛李黨爭的衝突 (B)宦官弄權的狀況 (C)北方外族的威脅 (D)流寇問題嚴重
- 蒙古帝國因版圖遼闊,為讓信使、官員可歇息或換馬,政府於各地廣設何種機構,除加速經貿往來外,還促進中西文化交流?(A)瓦子 (B)驛站 (C)正店 (D)市舶司
- 18世紀的歐洲正是科技極為進步的時期,但中國卻在此時中斷與西方的往來,中外交流因此中斷。請問此與何人禁教有關?(A)努爾哈赤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 永嘉之禍與靖康之禍為中國史上重要事件,若將兩項加以比較,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兩者皆為藩鎮叛亂 (B)兩事件後皆造成宦官亂政 (C)兩者均使皇帝被俘虜,國家滅亡 (D)兩者皆使漢人南移,至杭
- 以下為一份有關各朝歷史發展的資料,根據你對元朝的了解來加以判斷,下列哪項資料的說明符合元朝的發展?(A)強調胡漢融合、兼容並蓄 (B)重視文人、輕視武人(C)常藉歲幣換取和平 (D)第一個統一
- 明神宗年間,曾有一位傳教士來到中國,為了傳教,他開始學習中國語言、讀儒家的經典、穿戴儒服儒冠等,而後更獲得明神宗准許他可在北京設立教堂傳教。請問此位傳教士是誰?(A)利瑪竇 (B)馬偕 (C)
- 智信於元朝時抵達中國,他可能經歷何種狀況?(A)目睹蒙古人西征三次 (B)街道採取「坊市分離」制度 (C)看見幾何原本的中文翻譯本 (D)看見寶鈔通行於全國
- 于珊到圖書館借了夢溪筆談,他從書籍的內容中應可查到何種的資訊?(A)大都地區的城市生活 (B)印刷術的使用過程 (C)努爾哈赤起兵叛明 (D)清朝的科舉制度
- 宜珊在報告時介紹某個朝代:「這個朝代此時北方遭遇女真、韃靼、瓦剌的侵擾,東南方又遭受倭寇的威脅;內部又有流寇的威脅,真是內憂外患不斷啊!」請問他介紹的是哪個政權?(A)北宋 (B)南宋 (C)
- 在某一歷史文告中看見下段文句:「自宋朝覆亡,北方外族入主中原,百年不到,天下大亂。 我本是平民,被眾人推舉,率軍攻占金陵(今南京),再北上驅逐胡虜。色目等雖為異族,但若衷心歸順,仍是中華子民。
- 2005年某博物館曾有一宣傳海報寫道:「六百年特展:紀念偉大的海上探險家。這支船隊從中國出發,經印度洋到達非洲東岸,為中國的航海史寫下光輝的一頁。」請你以判斷,下列何者最可能為文中所指的「偉大
- 發翔整理了中國歷史上某個朝代衰亡的原因(如圖一)。由圖示可判斷出這是哪個朝代?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 怡萱整理出三朝的商業特色如下,請你以三則資料的敘述,依照先後順序加以排列。 甲:商幫形成,在外經商時可住在各地的會館。 乙:坊市制度瓦解,店鋪林立,夜市興盛。 丙:商業興盛,首創市舶司以處理國
- 葦鎧對明清時期小說很有興趣,她將自己數本小說及其作者做出整理表格(如右表一),其中卻有一項不正確,請你指出何者錯誤? (A)甲 (B)乙 (C)丙 (D)丁
- 下圖二是溪中中學堂抽考的題目,請問「?」應填入何者最為恰當? (A)張居正 (B)王安石 (C)皇太極 (D)沈括
- 上圖三為明初到清初時,中國東南地區的對外貿易量,請問明初、清初貿易量都大減的原因為何? (A)因南明勢力作亂 (B)因實行海禁政策 (C)歐人勢力的入侵 (D)倭寇侵擾東南沿海
- 歷史課時,老師在黑板展示以下兩圖,並說明由圖五演變成圖六的原因,請問老師上課主題可能是下列何者? (A)靖難之變 (B)陳橋兵變 (C)蒙古南征 (D)靖康之禍
- 下表二為某時期海外國家向中國入貢次數。由表中國家的分布區域判斷,他們會到中國朝貢,可能與下列哪一事件最為相關? (A)鄭和下西洋 (B)蒙古西征 (C)耶穌會傳教士來華 (D)玄奘西行
- 念芸閱讀中國歷史故事時,看到書上對三個不同朝代的官員描述如下 (甲)官員大多出身科舉,皇帝會和他們討論如何應付北方契丹族的入侵、(乙)官員下朝後相約討論紅樓夢的內容,娛樂身心、(丙)蒙古人官員
- 禹彤去參觀清明上河圖展時,他看見畫中有許多不同姿態的人民及各式店家,生動呈現出當時多采多姿的社會風貌。請問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城市應是右圖七的何處? (A)甲 (B)乙 (C)丙 (D)丁
- ※題組一(34~37題):十六世紀,歐洲人發現新航路,紛紛在亞洲占領據點,進行貿易與傳教。請以下圖八回答之:【題組】當時占領澳門,作為赴中國貿易的據點的是哪國人士?(A)荷蘭 (B)英國 (C
- 【題組】圖中開創丙路線,橫渡太平洋到東方貿易的是何國人士?(A)荷蘭 (B)英國 (C)西班牙 (D)葡萄牙
- 【題組】圖中丙路線的開拓,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A)使中國航海家展開海外探險 (B)使大量白銀流入中國(C)使大量鴉片流入中國 (D)吸引美洲人移民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