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文言文的字詞解釋,常常出現一些通同字(或稱為通假字);某些字只要加上部首偏旁,就是這個字與另一個字的通同字。譬如蘇軾〈留侯論〉:「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句中「卒」字通「猝」字。這就是明顯的例證。下列有關通同字的說明何者不正確?
(A)蘇軾〈前赤壁賦〉:「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句中「馮」字同「憑」字。
(B)李斯〈諫逐客書〉:「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句中「內」字同「納」字。
(C)《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句中「責」字同「債」字。
(D)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句中「敝」字同「蔽」字。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446294
統計:A(153),B(123),C(357),D(590),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康熙字典部首、「叢」是又部,條是木部、檢討1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