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5. 低層大氣最重要的兩個輻射吸收氣體為?
(A)氧氣、氮氣
(B)水氣、二氧化碳
(C)氬、氧氣
(D)臭氧、二氧化碳
(A)氧氣、氮氣
(B)水氣、二氧化碳
(C)氬、氧氣
(D)臭氧、二氧化碳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地球大氣約有一半的氣體是位於哪一個高度以下?(A)0公里 (B)5公里 (C)5公里 (D)5公里
- 1 甲公司 X8 年 4 月 1 日購入機器設備一部,成本$1,100,000,估計耐用年限 5 年,殘值$100,000,若甲公司以雙倍餘額遞減法提列折舊,並採成本模式後續衡量,則甲公司 X9 年機
- 地球大氣是選擇性之吸收體,地球之輻射有一波段不太被大氣所吸收,稱為『大氣窗』,其波長大約為?(A)0.4~0.8微米 (B)0.8~4微米 (C)4~8微米 (D)8~14微米
- 在經濟礦床中,台灣蘊藏量最大的是下列哪一種礦床?(A)石灰岩 (B)大理岩 (C)白雲岩 (D)蛇紋岩
- 今日欲利用聲納量測某水域的海底深度,若儀器在信號發射出之8秒後收到反射訊號,請問該海域之水深約多深?(A)1000m (B)1600m (C)3000m (D)6000m
- 颱風為發展於海洋與大氣介面間之重要天氣現象,但為何颱風通常不會在緯度小於5度的區域生成?(A)該低緯海域水氣量不足(B)此區域蒸發太強(C)日照過於強烈,導致對流過強(D)科氏力在赤道區域太小
- 海洋衛星遙測技術發展,近年來突飛猛進,下列哪一參數依現今之技術尚無法利用衛星進行量測?(A)海底地形 (B)海水表面鹽度 (C)海水密度 (D)海表面高度。
- 若將全球海洋海水溫度進行平均,平均溫度會最為接近下列何數值?(A)5 °C (B)10 °C (C)15 °C (D)20 °C
- 圖中A、B、C、D四個位置,【題組】何處侵蝕作用最強?何處沉積作用最強?(A) A、B (B) C、D (C) C、B (D) A、D。
- 關於全球洋流特性之敘述,下列何者有誤?(A)因為有暖流通過,挪威較相同緯度國家來得溫暖(B)溫鹽環流的初始源頭在北大西洋(C)黑潮與秘魯洋流同屬於暖流(D)赤道潛流與赤道反流的流向相同
內容推薦
- 【題組】承上題,甲地的漁獲量會 (a) ,乙地的降雨量會 (b) ,則(a)、(b)分別為 (A)減少,減少(B)減少,增加 (C)增加,減少 (D)增加,增加。
- 【題組】承上題,在「反聖嬰年」發生時,甲地的降雨量會比「正常年」更 (c) ,乙的氣壓會比「正常年」更 (d) ,則(c)、(d)分別為: (A)多,低 (B)多,高 (C)少,低
- 一般而言,一天中相對溼度最高的時段最常發生在何時?(A)中午 (B)午夜 (C)清晨 (D)午後
- 下列哪一個情況下,即使氣溫降至0℃以下,空氣中的水滴仍然可能以液態的形式存在?(A)缺乏冰核 (B)缺乏凝結核 (C)氣壓不夠低 (D)濕度不夠高
- 在25℃時每1公斤空氣的飽和水氣含量為20公克,20℃時為14公克,15℃時為10公克。有一空氣塊質量為2公斤,溫度為25℃,水氣含量為20公克,則其相對濕度為?(A)50% (B)71% (
- 在25℃時每1公斤空氣的飽和水氣含量為20公克,20℃時為14公克,15℃時為10公克。有一空氣塊質量為2公斤,溫度為25℃,水氣含量為20公克,則其相對濕度為?【題組】承42題,此空
- 以下何者不是有利颱風形成的條件?(A)海溫高於26℃的洋面 (B)高層有輻散氣流 (C)垂直風切要大 (D)須在有科氏力處
- 太陽入射至地球的能量平均有多少百分比被反射回外太空?(A)10% (B)20% (C)30% (D)40%
- 如果地球不自轉了,則以下何者最有可能發生?(A)大氣會消失(B)空氣會由高壓向低壓移動(C)所有的空氣只會朝同一方向移動(D)摩擦力會消失
- 以下有關每日溫度變化的敘述,何者正確?(A)最高溫約在中午12點,此時太陽輻射最強(B)最低溫約在午夜12點,此時地球輻射最弱(C)最高溫約在午後2點,此時太陽輻射最強(D)最低溫約在清晨5點
- 有關聖嬰現象發生時伴隨之天氣或海象變化,何者錯誤?(A)造成南美洲西岸旱災(B)赤道附近太平洋之東風減弱(C)赤道附近東太平洋之海溫上升(D)西太平洋地區氣壓上升
- 有關台灣地區梅雨季之敘述,何者錯誤?(A)發生時太平洋高壓勢力逐漸增強(B)發生時大陸高壓勢力逐漸減弱(C)約與長江流域之梅雨季同時發生(D)通常伴隨滯留鋒
- 冷鋒通過後六小時內,下列何者天氣現象最不可能發生?(A)溫度下降 (B)氣壓下降 (C)降雨 (D)露點溫度先高後低
- ()下圖為人體部分消化系統示意圖,則食物在消化管內移動的過程中,會經過哪些部位?(A)甲乙己(B)丙戊丁(C) 丁戊己(D)甲乙丙。
- 全球地震帶和板塊分布交界帶相當一致,由此可以推知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下列何者?(A)地牛翻身 (B)板塊運動(C)火山爆發 (D)核彈試爆
- 有關固體地球的分層,由內向外依序為何?(A)地核、地函、地殼 (B)地殼、地函、地核(C)地函、地核、地殼 (D)地殼、地核、地函。
- ()小腸絨毛內有微血管網,其主要作用為何?(A)運送消化酵素至小腸,以利食物分解(B)將不能吸收的食物殘渣形 成糞便(C)儲存食物,並能防止食物腐壞(D)將絨毛吸收的養分運送給全身細胞利用。
- ()食物殘渣最後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則肛門屬於何種器官?(A)生殖器官(B)消化器官(C)泌尿器官(D)排泄 器官。
- ()下列各種動物的攝食方式,何者正確?(A)變形蟲將食物吞噬進入細胞內形成囊狀消化腔(B)水螅利用觸手捕捉水 中的小動物(C)蝴蝶利用大顎吸食花蜜(D)豹的臼齒發達幫助攝食。
- 全球的地震帶大致與下列哪些地區吻合?(A)海陸交界帶 (B)板塊邊界帶(C)洋流路徑 (D)氣候區分界。
- 臺灣地區常有地震發生,具有變質岩,有時路邊岩壁可見褶皺構造,由這些現象可判斷臺灣屬於何種板塊位置?(A)聚合性板塊交界帶(B)張裂性板塊交界帶(C)錯動性板塊交界帶(D)臺灣並不位於板塊交界帶上。
- 二、題組:(26~40 題:每題 3 分) ■右圖(七)是以 1961~1990 年的平均溫度為基準的全球平均表面溫度偏離情形,試回答 26~27 題:【題組】由圖中可知全球的平均溫度有何變化?
- 在板塊張裂處,岩漿由中洋脊湧出後,冷卻固結成何種岩石形成新的海洋地殼?(A)玄武岩 (B)安山岩 (C)花岡岩 (D)大理岩。
- 【題組】此圖呈現的趨勢,對地球將造成下列哪些影響,正確的共有幾個?(甲)加快水循環(乙)全球海平面上升(丙)許多生物往兩極方向移動(丁)兩極冰川逐漸融化(戊)發生極端天氣的機率提高 (A) 5
- ()將某植物枝條插於裝有黑色墨水的量筒中,1小時之後將莖橫切,取一薄片置於顯微鏡下觀察,此時所見的情形如附 圖,則此植物最可能具有下列何種特徵?(A)莖中維管束排列成環狀(B)可存活千年(C)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