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6為題組⊙ 由革命政黨向民主政黨過渡是一條艱難旅程,共用永遠不如獨享誘人,耐心和解也不如仇恨發泄痛快。正如布洛赫《希望原理》說的,德國小市民滿懷仇恨怒火,「不是仇視剝削,而是恨自己還不是剝削者」,這種惡毒和殘忍,恰使法西斯黨徒得以蒙蔽他們、利用他們。幸運的是,臺灣選民比「朝野」政黨更早成熟,足夠擔任政黨政治仲裁者。哪個政黨心目中只有黨爭,沒有和解及合作意願,哪個政黨就將被判出局。如果兩黨都一樣壞,遲早會換一個較不壞的上來。誠如法國名政治學者杜瓦榤(maurice Duverger)在其政治學名著《政黨論》(Political Parties)中所指出的,政黨的緣起是與議會政治及人民選舉權的擴大,有著密切的關係。儘管政黨的選舉關係會隨著選民自由意願的高漲,新生代選民的自我認同,新的社會與環境問題等而式微。但無庸置疑地,在一個政治體系中,直到目前為止,尚無其他組織可以取代政黨去扮演這一個角色與功能,而唯有透過良好選舉制度與政黨競爭體系,才能真正落實國家的憲政體制。(節自:孫慶餘〈政黨政治不能只有黨爭〉及黃炎東〈建立公平公正的選舉制度與良性競爭的政黨政治〉)
( )4.依據以下何種標準,以杜瓦傑將政黨區分為「內造政黨」與「外造政黨」? 
(A)黨員的結構 
(B)政黨的起源 
(C)黨員的控制 
(D)黨員的吸收方式。

參考答案

答案:[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