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12. 於鋼板上何處開槽及開何種槽主要依據
(A)圖面指示
(B)經驗判斷
(C)工程師的喜好
(D)業主要求。
(A)圖面指示
(B)經驗判斷
(C)工程師的喜好
(D)業主要求。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鋼筋貫穿孔徑通常較鋼筋標稱軸徑大(A)5 ㎜~8 ㎜(B)8 ㎜~11 ㎜(C)11 ㎜~14 ㎜(D)20 ㎜以上。
- 直徑 6 公厘的電銲條適用於 (A)水平角銲(B)立銲(C)橫銲(D)仰銲。
- 下列何種開槽方法可得較佳品質 (A)瓦斯火焰開槽(B)銑刀開槽(C)手動研磨(D)挖除開槽。
- 銲口設計中,銲縫間留有間隙,其主要目的為 (A)增加滲透力(B)減少變形(C)節省銲材(D)防止燒穿。
- 10角槽鐵螺栓中心線和斷面中心線間之關係 (A)全部一致(B)全部不ㄧ致(C)僅部分ㄧ致(D)無法比較。
- 直徑大於 50 ㎜之基礎螺栓,其孔徑最大較螺栓直徑大(A)15 ㎜(B)25 ㎜(C)35 ㎜(D)50 ㎜。
- 100. 摩擦型高強度螺栓孔徑容許誤差為(A)±0.5 ㎜(B)±5 ㎜(C)±5 ㎜(D)±5 ㎜。
- 銲口如有油污,銲前應清除,否則銲道易發生 (A)氣孔 (B)銲淚 (C)變形 (D)銲蝕。
- 旅程最後一站所見到的景觀,其地形成因與下列何者最相似?(A)綠島(B)琉球嶼(C)東沙島(D)金門列島
- 下列何種銲法常用手工方式 (A)電熱熔渣銲(B)潛弧銲(C)氬銲(D)自動立銲。
內容推薦
- 下列何種銲法不必添加填料 (A)硬銲(B)軟銲(C)潛弧銲(D)氬銲。
- 正常配置之栓孔其中心至中心的距離為栓徑之(A)2 倍(B)3 倍(C)4 倍(D)5 倍。
- 臺南沿海有大片的海埔地及許多離岸沙洲,不但是臺灣早期開發的重要地區,也擁有二處國際級溼地,因而政府於數年前提出成立「台江黑水溝國家公園」的規畫案。此國家公園的成立,不僅可保育生態環境、保存重要的歷史資
- 一般薄板金工件,不適合使用何種方法除銹(A)酸洗法(B)噴砂法(C)鋼絲輪除銹法(D)鋼刷除銹法。
- 10以火焰切割開槽除控制火嘴角度尚須注意 (A)火焰大小及開槽速度(B)開槽面的亮度(C)施工者的感覺(D)操作手的喜好。
- 下列何種銲法必添加填料 (A)電子束銲(B)雷射銲(C)電熱熔渣銲(D)電阻銲。
- 最外側栓孔中心至鋼料邊緣距離依規範不同略有不同,通常為栓徑的(A)1 倍(B)5 倍(C)3 倍(D)5 倍。
- 使用直流電銲機銲接薄板,為防止燒穿,電銲條宜接於 (A)正極(B)負極(C)地線(D)一次端。
- 銲接時電銲條移行速度太快所造成的缺陷是 (A)銲透不佳(B)銲蝕(C)銲道表面不平整(D)熱影響區太大。
- 1小構件組裝時如和長銲道相抵觸,常在鋼板角隅 (A)開槽(B)鑽孔(C)切短(D)電銲。
- 10兩螺栓孔間距的最大公差不得超過(A)±0 ㎜(B)±5 ㎜(C)±8 ㎜(D)±0 ㎜。
- 根據文中描述,下列何者最可能是此國家公園保存的重要歷史資產?(A)西班牙興建的西式洋樓(B)漢人渡海移民文化史蹟(C)全臺灣最早的鐵路系統(D)清領前期的曹公圳遺址
- 銲道外觀不良原因之一是 (A)銲口角度太小(B)母材溫度過低(C)銲接電流過高(D)銲縫間隙太小。
- 此文主要反映出下列何種理念?(A)開明專制(B)君權神授(C)極權政治(D)主權在民
- 銲接順序不當易發生 (A)氣孔(B)夾渣(C)變形(D)滲透不足。
- 小文去澎湖旅行三天,每天都在日記中寫下當天的見聞,其部分內容如表(六):表(六)8月11日……到達澎湖後,先到叔叔開的土產店拜訪。聽叔叔說他跟原料商有些契約上的金錢糾紛,叔叔擔心貨品不能依約定時間送到
- 1不同厚度鋼板對接處為使厚度變化為漸變,通常對厚板角隅有何動作 (A)切割(B)鑽孔(C)電銲(D)開槽。
- 潛弧銲在鋼構工程上常用於 (A)工地銲接(B)薄鋼板仰銲(C)厚鋼板立銲(D)厚鋼板平銲。
- 銲接位置代號「H」是指 (A)平銲(B)立銲(C)橫銲(D)仰銲。
- 1配合電銲開槽角度最多的狀況為 (A)10°,20°,30°(B)25°,45°,50°(C)30°,45°,60°(D)45°,60°,75°。
- 1從事鑽孔機之旋轉刃具作業,作業時是否可使用手套 (A)不可(B)可(C)隨意(D)無規定。
- 銲接符號「M」表示銲道表面需要 (A)量測(B)銲平(C)滾平(D)機械加工。
- 1配合電銲的開槽深度比要求淺時則影響最大的為 (A)工作性(B)銲接外觀(C)銲道強度(D)速度。
- 下列何種銲法不必要有氣體保護 (A)氬銲(B)電漿銲(C)半自動電弧銲(D)潛弧銲。
- 就理想的行星風系而言,全球國家總體GDP(美元)前十名的分布,以哪個風帶為數最多?(A)西風帶(B)東北信風帶(C)東南信風帶(D)副熱帶高壓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