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6 傳說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黃鶴樓〉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但回去後心有不甘,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有關這兩首詩的說明與比較,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由格律看來,前者使用平起不入韻式,後者為平起入韻式,且為求仿效,後詩之前四句與前詩的前四句一樣使用歌行體,展現一氣貫注,無半點滯礙之勢
(B)皆從傳說入題,各自連用「黃鶴」、「鳳凰」多次入詩,先虛寫樓的來歷,再實寫登樓所見,最後以湧現的情懷抒情,捻出「愁」字收筆,結構相同
(C)兩詩都使用了「浮雲」的意象,此浮雲之意涵同於李白〈送友人〉詩:「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之「浮雲」
(D)前詩以「去」、「空」、「不復返」等字詞,表現更多生命歸向的深沉幽遠之感、世事茫茫之慨;後者運用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多寄寓歷史興廢的感慨,詩人的情感偏移向了國事之煩憂。
(E)前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與後詩「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兩詩頸聯到尾聯的景情轉換,均蘊有時間的推移。

參考答案

答案:B,D
難度:非常困難0
統計:A(0),B(2),C(0),D(2),E(2)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