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7. 清光緒 20 年(西元 1894 年),中、日雙方因為何地的問 題爆發軍事衝突,史稱「甲午戰爭」?
(A)越南
(B)琉球
(C)臺灣
(D)朝鮮。
(A)越南
(B)琉球
(C)臺灣
(D)朝鮮。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下列何者為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發佈《法律第六十三號》後所出現的影響?(A)使臺灣總督集行政、立法、司 法、軍事大權於一身 (B)臺灣被視為「內地」的一部份 (C)建立保甲制度協助警察推行各項業務
- 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臺灣的地方行政是以下列何者為中心?(A)警察 (B)保甲 (C)總督 (D)天皇。
- 西元 1930 年代開始,為了配合日本的什麼政策,臺灣總督府開始推動臺灣地區的工業化,經濟策略也隨之有所 調整?(A)無方針主義 (B)內地延長主義 (C)南進政策 (D)無主地國有原則。
-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以何種經濟策略,滿足日本國內民生需求?(A)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B)日本、臺灣雙農 業 (C)日本、臺灣雙工業 (D)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 【題組】此實驗所使用的集氣方式為排水集氣法,而氧氣之所以可以用這種方法收集,是因為什麼下列哪一種特性? (A)助燃性(B)密度比空氣大 (C)無色無臭無味(D)不易溶於水。
- 【題組】由以上實驗可以得到什麼結果? (A)二氧化錳的量越多,集滿氧氣所需要的時間越短(B)雙氧水的量越多,可以收集到越多的氧氣(C)集滿氧氣所需要的時間和二氧化錳的質量無關(D)雙氧水的濃度越
- 【題組】若皇冠的質量為1544g,則皇冠的密度為多少g/cm3? (A)3(B)4 (C)2(D)5。
- 【題組】阿基米德假設「皇冠混有其他金屬」,而採用「排水法」鑑定皇冠的真假,其方法主要是根據哪項科學原理? (A)皇冠的體積應小於等質量的純金體積(B)皇冠的體積應大於等質量的純金體積(C)皇冠的密
- 【題組】在步驟己中,下列哪一項實驗操作是正確的?(A)加熱時,若酒精燈高度不夠,可以用書本墊高 (B)加熱時,為了觀察蒸發皿內的變化,可以直接在蒸發皿正上方近距離觀看 (C)為防止食鹽晶體彈跳,可
- 【題組】請問乙和己兩個步驟,主要是依照哪一種原理將物質做初步分離?(A)顆粒大小不同、沸點高低不同(B)溶解度不同、沸點高低不同 (C)顆粒大小不同、溶解度不同 (D)溶解度不同、沸點高低不同
內容推薦
- 在下列哪一個階段,臺灣的最高行政長官—臺灣總督是由文官來擔任?(A)無方針主義時期 (B)內地延長主義 時期 (C)皇民化運動時期 (D)南進政策時期。
- 日治時期,針對臺灣地區的水稻生產,臺灣總督府除了引進新式耕作技術外,也從事品種的改良,其中以何人 培育出來的蓬萊米最為著名?(A)磯永吉 (B)八田與一 (C)後藤新平 (D)兒玉源太郎。
- 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長達 50 年之久,而其殖民體制主要表現在下列哪兩個方面?(A)警察政治、保甲制度 (B) 總督專制、警察政治 (C)農業臺灣、工業日本 (D)內地 延長、日台合一。
- 臺灣歷史各階段的發展皆與戰爭密切相關。請問:下列 哪一場戰爭,使得臺灣、澎湖成為日本的殖民地,臺灣 的歷史也因而進入到日治時期?(A)牡丹社事件 (B)甲 午戰爭 (C)英法聯軍 (D)第二次世
- 下列哪一史事的爆發,可以視為對日本的「五年理蕃計畫」的反彈?(A)牡丹社事件 (B)西來庵事件 (C)霧社事 件 (D)苗栗事件。
- 臺灣總督府在下列哪一項調查中,確立了「無主地國有原則」,使得臺灣總督府名下的土地大大的增加。但在 此同時,也使臺灣原住民喪失了族人世代生活的傳統領 域?(A)人口普查 (B)土地調查 (C)林野
- 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時期提出:「治理臺灣的方式絕對不是把日本經驗套在臺灣人民身上。我們以生物學上 的比目魚為例,比目魚的眼睛長在身體的同一邊,而鯛 魚的眼睛則在兩側。若以飼養鯛魚的方式飼養比目魚
- 歷史學家將日本統治台灣的模式稱為「殖民統治」,而在這樣的統治模式下,任何的施政都以何者的利益為優 先考量?(A)臺灣 (B)中國 (C)日本 (D)原住民。
- 下列何項建設完工後,使得日治時期的臺灣西半部有了充足穩定的電力供應,亦使臺灣由農業社會逐漸過渡 到工業社會階段?(A)縱貫鐵路 (B)日月潭水力發電所 (C)基隆港 (D)烏山頭水庫。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多遭逢殖民統治的困境,包括如何面對殖民地蓬勃發展的民族運動, 及如何繼續利用殖民地的資源以擴張經濟。」針對上述 局勢,當時臺灣的最高統治者採取何項措施來加以面
- 某雜誌對臺灣當時的鐵路建設有以下描述:「目前已修築完成的鐵路,路線包括:一、從基隆經台北、新竹到 中港(今竹南);二、從大稻埕、台北到淡水;三、從 嘉義經台南到打狗等。至於中港到嘉義間,由於需跨
- 有一本日文書《內地式改姓名の仕方》中的第 2 章詳細向臺灣人說明改姓名之條件。欲更改姓名之臺灣人,其 家庭必須為「國語」(日語)常用家庭,且須致力於培 養皇國民之資質涵養,並富有公共奉仕(奉獻)
- 右圖是西元 1920 年,臺灣產品出口到日本的比例圖。「甲」產 品出口量占 80%,為所有產品中比例最高者。若依據當時的 農業情況,「甲」產品最有可能為下列何者? (A)蔗糖 (B)茶葉
- 一本介紹臺灣港口的書提到:「這座港口在清末開港通商,開港之後又到中法戰爭的戰火波及,日本統治時期 重新整建,由於其位置較接近日本,因此成為當時進出 臺灣的主要大門。商人與遊客可以在港邊的車站搭上
- 23一般而言,耕種的農田可以粗略二分為「水田」與「旱田」兩種。右表是臺灣某一段時間水田占該地總耕地的比例數據表,請問:該表數據的改變與何項建設息息相關? (A)縱貫鐵路 (B)嘉南大圳 (C)日月潭水
- 下列對日治時期『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這句台灣俗諺的解讀,何者正確?(A)因稻米價格上漲, 沒有農民想種植甘蔗 (B)台灣糖業沒落,沒有日本 資本家願意投資 (C)臺灣轉型為工業社會,蔗農也
- 臺灣民主國《臺民布告》:「臺民唯有自主,推擁賢者, 權攝臺政。事平之後,當再請命中朝…。」請問:臺 灣民主國所推擁負責臺政的「賢者」是何人? (A) 丘逢甲 (B)唐景崧 (C)劉永福 (D)
- 許小喵將日治時期治台政策演變繪製成以下時間軸,請問時間軸中的「甲」 ,是什麼原因導致政策轉變政策? (A)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B)中日戰爭爆發 (C)日月潭水力 發電所完工 (D)霧社事件平
- 某一位日本人曾寫下:「我國已不再是糖的進口國,而將立足於出口國的地位。國家之幸,有何可比?」請問: 這位日本人所寫的背景為何? (A)發動 1937 年中 日戰爭侵略中國 (B)甲午戰爭後取得臺
- 日治時期,臺灣的產業發展原本局限於農業方面,工業化設施可謂寥寥無幾。後因日本政府哪一方面的需要, 開始在臺灣推動工業化? (A)標榜日臺合一 (B)強 化在臺統治 (C)侵略南洋地區 (D)培養
- 日治初期,總督府推動「農業臺灣,工業日本」政策,哪兩項產品為臺灣當時最具代表性的產品?(A)稻米和 蔗糖 (B)茶葉和樟腦 (C)茶葉和蔗糖 (D)稻米和茶葉。
- 右圖是西元1911~1941 年 之間,臺灣地區 輕工業生產指 數的曲線圖。仔 細觀察該圖可以發現, 「↑」這個時間點是輕工業發展 的關鍵時刻,請問:這樣的現象,與下列哪一建設息息相關? (A
- 右圖是惠群對臺灣某一歷史事件的研究整理,根據圖中資 訊判斷,該事件最有可能造成 下列何向轉變? (A)統治者: 大清帝國皇帝→日本天皇 (B)臺灣漢人作為:武裝抗日 驅除日人離台→以政治社會運
- 原住民歌舞劇《莎韻的故事》描述 1938 年日籍老師收到總督府的從軍徵召令,即將離開學校前往中國戰場,泰 雅族學生莎韻·哈勇堅持替老師搬運行李,卻在暴風雨中 不幸失足落水失蹤。請問:上述故事的時
- 戶籍是官府管理社會的重要憑藉。某個時期的戶籍制度普及至每一個人,而戶籍資料裡除了姓名、年齡、居住 或遷移等紀錄外,也記錄著與本人有關的各項記事,諸 如「本籍與族稱、屬於哪個保甲、是否吸食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