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04. 一般電銲,其銲道高度不宜超過
(A)2.0 公厘
(B)3.2 公厘
(C)5.0 公厘
(D)6.0 公厘。
(A)2.0 公厘
(B)3.2 公厘
(C)5.0 公厘
(D)6.0 公厘。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非常簡單0.952381
統計:A(0),B(20),C(0),D(0),E(0)
內容推薦
- 1短路移行的電弧是在(A)高電流(B)高電壓(C)低電流(D)低電壓高電流 才會出現。
- 1使用包藥銲線銲接時,夾渣的成因是(A)銲線織動太窄(B)銲線織動太寬(C)電流太大(D)銲線潮濕。
- 1後熱處理之理由是(A)減少氣孔(B)使合金均勻(C)提高硬度(D)減少內應力。
- 10用CO2為蔽護氣體之銲法是(A)自動潛弧銲(B)TIG 銲(C)MIG 銲(D)MAG 銲。
- 1銲接時電弧長度過大,則(A)電壓低(B)滲透深(C)滲透淺(D)銲道窄。
- 1假銲的目的是(A)消除殘留應力(B)固定組合部位(C)增進銲接後的強度(D)增加銲接時的滲透率。
- 1在正常銲接中,如僅將電流加大,則滲透力(A)愈深(B)愈淺(C)相同(D)不一定。
- 1在可能範圍內銲件都應用(A)平銲(B)橫銲(C)立銲(D)仰銲 施工。
- 10欲使銲接有較強的滲透力,可(A)降低電流(B)提高電流(C)提高電壓(D)提高銲速。
- 1對接銲時,銲後銲道高度要較母材(A)略低(B)齊平(C)略高(D)高 5mm 以上。
內容推薦
- 圖(六)是秦代到唐代的歷史朝代演進圖。圖中「◎」表示造成朝代更替的關鍵,它應是下列何者? (A)匈奴入侵(B)王莾稱帝(C)楚 漢相爭(D)武則天掌權
- 1銲接進行中,將電壓調高則銲道會變(A)寬(B)窄(C)深(D)高。
- 1高碳材料銲接時不可(A)預熱(B)中斷方式(C)急冷(D)珠擊。
- 10如換用較大的銲線銲接時,銲機上的無負載電壓應(A)增加(B)降低(C)不變(D)不一定。
- 1電流太大容易造成(A)外觀不良(B)滲透不足(C)熔融不足(D)夾渣。
- 1在氣溫較低的環境銲接厚板時(A)需預熱(B)不需預熱(C)需淬火(D)需退火。
- 1測量電流的大小必須使用(A)伏特計(B)瓦特計(C)歐姆計(D)安培計。
- 1銲接前預熱功能之一在於(A)增碳(B)退火(C)清潔材料(D)防止龜裂。
- 1銲接用二氧化碳氣體其純度應在(A)0%以上(B)3%以上(C)5%以上(D)8%以上。
- 1CO2銲法平銲比仰銲的電流(A)低(B)高(C)相同(D)不一定。
- 1銲接位置中較為困難的是(A)平銲(B)立銲(C)橫銲(D)仰銲。
- 1以半自動電銲法銲接碳鋼時,一般遮護氣體都選用(A)氬氣(B)氦氣(C)二氧化碳氣體(D)氮氣。
- 1用相同銲線銲平銲如改銲立銲其電流應(A)加大(B)降低(C)不變(D)不一定。
- 1CO2半自動電銲最適合銲接(A)薄鋁板(B)厚鋁板(C)薄鋼板(D)不銹鋼板。
- 1在銲接作業中,如將銲接電流加大,銲線熔化率(A)降低(B)增加(C)不變(D)不一定。
- 1在惰性氣體 MIG 銲法中使用的遮護氣體是(A)氫(B)氬(C)氮(D)氨。
- 1銲接施工後熱的目的為(A)幫助銲件熔化(B)增加母材硬度(C)消除殘留應力(D)加大金屬結晶。
- 圖(十一)為某電路中的一分支(branch),對此分支電路之特性敘述,下列有誤? (A) 此分支每秒供應電路2焦耳(joule)的能量 (B) 將2庫侖(coulomb)的負電荷由B點移至A點
- 虎鉗裝置的最佳高度約(A)與肩部同高(B)與胸部同高(C)與腰部同高(D)與手肘同高。
- 1銲軸接近水平,銲面朝上的銲接位置為(A)平銲(B)立銲(C)橫銲(D)仰銲。
- 鋁板、銅板等材料最合適的銲法是(A)手工電弧銲(B)自動潛弧銲(C)TIG 及 MIG 銲(D)CO2 銲。
- 手弓鋸用鋸條規格為:300×12×0.64-24T,其中「24」代表什麼意義?(A)鋸條厚度(B)鋸條齒數(C)鋸條長度(D)鋸條寬度。
- 虎鉗規格以(A)鉗口深度表示(B)鉗口寬度表示(C)最大夾持距離表示(D)虎鉗重量表示。
- 1銲接前母材必須預熱的原因是(A)母材太薄(B)含碳量低(C)含碳量高(D)使用包藥銲線。
- 1MAG 銲接方法所採用的氣體為(A)二氧化碳+氬(B)氮(C)氫(D)氫+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