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1.大寶正在撰寫日治時期臺灣農業發展的報告,上網蒐集許多資料,但只有一項資料是正確的,請問是下列何 者?
(A)當時第一家現代化製糖工廠為旗山糖廠
(B)當時有『第一憨,種稻米乎會社磅』的俗諺出現
(C)研發蓬萊米成功
(D)曹公圳是當時東亞地區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A)當時第一家現代化製糖工廠為旗山糖廠
(B)當時有『第一憨,種稻米乎會社磅』的俗諺出現
(C)研發蓬萊米成功
(D)曹公圳是當時東亞地區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非常簡單1
統計:A(0),B(0),C(2),D(0),E(0)
內容推薦
- 如圖十一,A、B、C、D 為圓上四個點,已知∠BAD=60°, =90°,求 的度數。(A)40° (B) 45° (C) 30° (D) 35°
- 一組資料AAA…、A10為一等差數列,若S10=160,則此資料的中位數為何?(A)64(B)8(C)32(D)16。
- 若朱大明是戶籍在高雄市小港區的全國不分區立委,他將符合下列哪一項描述?(A)朱大明是經由政黨推薦而提名的候選人(B)選民可在選票上直接圈選朱大明(C)只有高雄市小港區的選民才能在選舉公告單上看
- 正興國中話劇社正在籌備關於『日治時期台灣』的演出,同學蒐集許多資料,如下: (甲)完成宜蘭到高雄的縱貫鐵路 (乙)成立台北銀行,發行貨幣 (丙)整建基隆、高雄兩港口 (丁)統一度量衡 (戊)進行
- 一袋中裝有3顆白球、5顆黃球、2顆黑球,小琪和小芳輪流自袋中抽出一球,若小琪抽中的球恰為黃球,且抽完後沒有放回袋中,再由小芳抽出一球,則此球為黃球的機率是多少?(A) (B) (C)
- 8( ).在石打算趁暑假時來趟中國海岸之旅,利用遊輪由中國最南的海南省出發,向北到中國北方重要的港口-天津市,請問在石沿途經過的緣海依次為何? (A)東海→黃海→南海 (B)東海→南海→黃海 (C)
- 如圖為長方形紙張,今將紙張沿對角線對摺,D點落在E點,P為與的交點,若=1,=3,則= (E) 。
- 政府的年度財政收支,一般稱為「歲入」、「歲出」。其中政府的「歲入」主要是課稅收入。在各種稅收中,屬於國稅的是:(A)遺產稅 (B)娛樂稅 (C)地價稅 (D)房屋稅。
- 歷史課分組討論日治時期的社會情形── 丸子:警察組成壯丁團,協助救災。 花輪:與清代保甲制度結合,採連坐法。 美環:警察又稱『大人』 小玉:警察與保甲管控地方 上列哪一組的說法錯誤? (A)丸子
- ( )如圖,在水平桌面上有甲、乙兩個內部呈圓柱形的容器,內部底面積分別80cm100cm2,且甲容器裝滿水,乙容器是空的。若將甲中的水全部倒入乙中,則乙中的水位高度比原先甲的水位高度低了10
內容推薦
- 附圖為常見的詐騙手法,顯示何種社會問題的嚴重性?(A)政治問題 (B)貧富差距問題 (C)犯罪問題 (D)都市化衍生的問題
- 如附圖,四邊形ABCD、APQR為兩全等正方形, 與 相交於E點。若 =5,則灰色區域的周長為何? (A)(B) (C) (D) 20
- 1896 年,日本政府頒布一個和臺灣總督權力有關的法令,關於此法令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此項法令又稱為三一法 (B)此法令規定,臺灣享有與日本本土相同的平等待遇 (C)根據此項法令規定,臺灣
- 【題組】承上題。反之,「壞」的外部效果稱為什麼?(A)外部效益 (B)外部成本 (C)外部效應 (D)外部負擔。
- 【題組】「甲」國,請問他會看到怎樣的海岸特色?(A) (B) (C) (D)
- ( )附圖是中國史上某一時期政治局勢的轉變過程,幾位同學依此情勢發展的圖表推論當時的社會狀況,其中何人的說法最札確? (A)甲生:當時土地全為貴族所有(B)乙生:井田制度相當完善(C)丙生:工
- 日本占領臺灣後日人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曾實施專賣制度由政府獨占經營。請問:下列哪項物品曾被日人列為專賣商品之一?(A)茶葉 (B)鴉片 (C)甘蔗 (D)稻米。
- 高速公路過路費是政府的哪一項收入來源?(A)規費 (B)舉債收入 (C)財產收入 (D)罰款。
- 日本統治臺灣初期,採取「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政策,但後來轉變為「工業臺灣,農業南洋」的發展策略。這種轉變是何種因素所造成的?(A)《六三法》的開始實施 (B)臺灣農作物產量減少 (C)配合南進
- 西元 2012 年,油電雙漲造成物價波動,許多弱勢群體的生活因此受到衝擊,政府可採用下列哪種方式給予協助? (A)公共建設轉民間企業營運 (B)保障消費者安全 (C)獎勵節能設施 (D)提供社
- 陳奶奶說在日治時期每隔一段時間常會看到鄰居的林伯伯,來提醒家家戶戶大掃除,以維護環境清潔。請問:當時的林伯伯應該具有什麼身分? (A)警察 (B)老師 (C)醫生 (D)保正。
- 【題組】( )承上題,該事件的主事者為何人?(A)羅福星 (B)余清芳(C)莫那魯道 (D)林爽文。
- 三、填充(每題2分,共2分,錯字扣1分) 日治時期,臺灣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是由日籍工程師【 】設計建造的嘉南大圳,提高了嘉南平原的農作物產量。
- 清朝統治後期,臺灣開始推動一些近代化建設;日治時期,進一步拓展了臺灣的建設規模,為日後經濟發展奠下基礎。下列何者是這兩個時期共同的建設項目?(A)人口普查 (B)改革幣制(C)統一度量衡 (D)
- 日本在 1896 年由日本國會通過《六三法》當作治臺的依據,促使何人可以專制集權的方式治理臺灣?(A)日本天皇 (B) 日本警察 (C)台灣巡撫 (D)臺灣總督。
- 小福的爺爺回想當年日本殖民臺灣時的生活說:「總督府規定每月的一、八、十五日,全校都要參拜當地神社,到校後要向天皇肖像行禮,不准我們講自己的母語,一率要說「國語」,還鼓勵改姓名為日本式的名字。」請
- 日治後期,總督府提出「內地延長主義」政策。關於內地延長主義政策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改由文官出任臺灣總督 (B)臺灣人民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C)為了安撫臺灣知識分子要求民族自決 (D)
- 小湯在書中看到某段文字:「…丘逢甲率領臺北士紳一百多人,以鼓號樂隊為前導,浩浩蕩蕩地恭送總統印章與國旗到巡撫衙門。臺灣巡撫接了總統官印、升上了國旗,眾人忍不住哭泣起來…」請問關於上述政權成立的原
- 愛德華是十九世紀的英國商人,他來到中國貿易時發現困難重重。其中,他並不能直接與中國的官員進行交流,只能透過民營的機構委辦。請問:此民營機構是指下列何者? (A)領事館 (B)行郊 (C)
- 根據上圖,稻米、小麥高產的報導紀錄會出現在下列哪一個時期?(A)大躍進 (B)文化大革命 (C)十年建設 (D)改革開放,設置經濟特區後。
- ( )圖一呈現某一歷史事件前後,清朝治臺措施的差異。從圖中內容判斷,此一事件應與何人有關? (A)劉銘傳 (B)沈葆楨 (C)丁日昌 (D)邵友濂。
- 『杏仁茶,杏仁茶,見著警察酷酷爬,盅仔摃破四五個,雙腳跪齊齊,大人,後擺不敢賣。』這是日治時期流行於民間的一首歌謠,請問此歌謠中的『大人』所指為何? (A)台灣總督 (B)保正 (C)甲長 (D
- 已知兩圓半徑分別為4公分、5公分,連心線長為10公分,則兩圓共有幾條公切線?(A)1(B)2(C)3 (D) 4
- ( ) 有人寫了一本書,闡述文藝復興期的成就,請問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教導統治者「吝嗇比慷慨好」、「殘酷比仁慈好」,因此被後人罵為「惡棍手冊」的書是馬基維利的《君王論》 (B)創作大衛像以
- 如圖,額尼將梯形紙片繞著直線 L 旋轉一周後,所經過的軌跡會得到一個立體圖形,求這個立體圖形的表面積。【課本 P.P.習作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