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極有趣的電影<喜馬拉雅>,描述高原生活與貿易的艱困。影片中有許多發人深省之語,一位喇嘛對他的弟子說:「當你眼前有兩條路時,要選擇最困難的那一條。」這話表面上違背人性與常理,但深思後 則覺得其中真有另外一番智慧。我曾經聽過一場有關經濟原理方面的演說,演講的是一位著名的經濟學者,他很有信心地表示:世界上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譬如,他說我們每天出門回家,幾乎都走同一條路,那就是因為:人們都在避免因為另一條路的陌生所帶來的風險,以及要去探勘一條新路徑所要付出的時間與精神成本。我聽了是深以為然。不過,話雖如此,有時我在往返中,偶爾喜歡繞一條平常不走,而且比較遠的路。  避開了熟悉的紅綠燈,避開了必然經過的那幾爿小店,繞一條比較遠的路悠悠晃晃,引領著我瀏覽另一種風景。說是風景,其實在都市裡,任何一條街巷都是大同小異的公寓門面與水泥圍牆,不過繞一條遠路,就是換了一種心情,刻意讓自己去承擔經濟學家最擔心的「風險」,或是很奢侈地浪費掉經濟學家十分在意的「成本」。於是我便像一個大富翁般,享受著人間的浮華,卻不計較收支裡面的營利。這樣的心情底下,土土的樓房好像活潑了一些,水泥牆也有了一些風情。如果能在這條路上遇見一棵上了年紀的榕樹,或是聽見某家窗間傳來悠揚的琴聲,那就算一筆意外之財了。如果願意停停腳、抬抬眼,用不同的角度觀察一下西天的流雲夕暉,那便是更深一層的喜悅。而文學何嘗不是繞一條比較遠的路,在迂迴間去激發一種沉澱在濁世中的情韻,逗留一份遐思。那陸游所說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雖然成了一句俗語,但詩中的「疑」字、「又」字,卻也說明了在陌生的環境,心情或怕或喜的頓挫跌宕,這是終日行在一條相同的路上,所不可得之的人間趣味。又如那找到桃花源的武陵人,不也是在「忘路之遠近」的意境中嗎?因此一部<桃花扇>,並非「亡國之痛」四字而已,而<水滸傳>中的一○八條好漢,也不能被「替天行道」一語概括。是故當我們沉浸在一首短短的絕句裡,我們的心也可以散步到很遠的地方,去撿拾秋夜裡落下來的松果,或是隔著水晶簾探望一泓寒清的月色,因為在當時,詩人們必都繞了遠路,來到了這些緲無行跡的意境,完成了藝術或是人生的顛峰。  在我們的生活裡,必然存在著兩條路,比較便捷的,比較迂遠的,時間追趕我們,生命匆匆,我們總是奔馳在便捷的那一條路上,永無止息。如喇嘛所說的去選擇一條最困難的道路,那或許需要一些宗教的情操與勇氣,然而能在平凡的日子裡,經常悠閒地繞一條比較遠的路回家,那不啻是一種福緣,更需要勘透人世的深智廣慧。<繞一條比較遠的路>徐國能
40.<喜馬拉雅>:「如果有兩條路,一定要選艱苦的那一條,它會把你最好的東西給榨出來。」請問所謂「最好的東西」可能「不包含」什麼?
(A) 強健的身體
(B) 堅強的心靈
(C) 幸福的婚姻
(D) 挑戰的勇氣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