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pH=__________。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887987
統計:A(60),B(3),C(547),D(6),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非正式組織類型
內容推薦
- 9相次開發
- 25℃時,將4 g的NaOH溶於水中配成100 mL溶液,則【題組】(1)[OH-]=__________M,
- 0下圖為某一種地形的示意圖,下列非洲的自然地理特色中,何者與該種地形的關係最大? (A)北非境內多沙漠 (B)東非高原多湖泊 (C)中非河流多瀑布 (D)南非地塊多盾地。
- 0「珊珊」可愛:
- 0抑揚頓挫:
- 余「扃」牖而居:
- 三、字音字形測驗(共10分/每題1分)「ㄆㄥ」擊時政:
- 欄「楯」:
- 歌喉「遽」發:
- 〈廉恥〉一文中曾引《顏氏家訓》中的文字,以下這段文章也是出自《顏氏家訓》:「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
內容推薦
- 10染醉之「工」
- 碳的原子序為6,質量數為12,關於其結構的敘述何者正確? (A)含有6個質子 (B)含有12個中子 (C)含有12個電子 (D)含有4個價電子 (E)進行化學反應時,可能會發生電子共用的現象。
- 【題組】(2)可得Ag2S若干克 ? ____ 克
- 0下表的跨國企業設廠區位因素相同的有哪些?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乙)(丁)(戊) (D)(甲)(丙)(戊)。
- 下列物質中,何者不導電? (A)金屬銅(固態) (B)乙醇(水溶液) (C)硫酸銅(熔融狀態) (D)硝酸鉀(水溶液) (E)氯化氫(液態)。
- 下列各選項中皆有「所以」一詞,請選出用法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之「所以」相同者(A)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B)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
- 呈上題,若將該溶液與1 M HCl溶液100 mL混合,則溶液之【題組】(1)[H+]=__________M,
- 0揚眉瞬目:
- 0「陡然」一落:
- 【題組】(3)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有三個「環境倫理」階段:(甲)環境可能論;(乙)環境決定論;(丙)環境協調論。隨著人類生存方式發展的先後順序應為: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
- 汽車常裝有安全氣囊,當強烈碰撞時,瞬間引起下列反應:NaN3 → Na + N2(此反應式未平衡),所產生的氣體快速充滿氣囊,可以達到保護車內人員安全的目的。(N=14,Na=23)【題組】(1)
- 【圖 1】為異徑接頭之單線圖,依大端×小端之標稱尺度標註之。圖示中 40×20ER(BF)之 ER 所代表的意義為何? (A)同心異徑(B)偏心異徑(C)同心同徑(D)偏心同徑
- 七、寫作測驗:10%(請用黑筆書寫)題目:美食印象「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已經由「吃飽」的要求,進階到要「吃好、吃巧」,光看現在電視頻道充斥著各類美食節目,就可以得到印證。
- 下列不同原子序的兩元素,哪幾組的化性相似? (A)(B)(C)(D)(E)20。
- 閱讀下列詩文,請依其內容判斷,何者所描寫的對象是李斯?(A)古今都付刼灰餘,牽犬東門禍已儲。偏是銘山文字好,不知平日讀何書。(B)猶留正氣參天地,永生丹心照古今。(C)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引餞
- 【題組】(2)若65 g的NaN3完全分解,在1 atm、25 ℃時,氣囊會膨脹至多大的體積?(已知在1 atm、 25 ℃下,氣體的莫耳體積為5 L)____ L
- 文言中常有實數虛用的現象,如「百廢具興」的「百」並非實數,而是「多」的意思。下列「 」中的詞語,何者用法相同?(A)拔「三」川之地 (B)包「九」夷,制鄢、郢 (C)遂散「六」國之從 (D)此「五
- 9克的水中含有(A)0.5莫耳的分子 (B)1莫耳的氫原子 (C)02x1023個氫原子 (D)5莫耳的原子 (E)5x1023個分子。
- 0星輝「斑斕」:
- 在〈諫逐客書〉一文中,李斯追敘秦國四君用客卿因而強盛的事實。下列有關「秦君/客卿/功勞事蹟」的說明,何者正確?(A)秦繆公/商鞅/任用客卿,使秦成帝業 (B)秦孝公/百里奚/兼併各國,遂霸西戎(C
-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
- 下列何物與水作用,其溶液將會呈酸性? (A)Na (B)Ca (C)K2O (D)SO(E)P4O10。
- 0放歌:
- (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臺灣酸雨有25%〜50%的汙染物係源自中國重工業區以及上海、南京等中國大都會區,再經由季風和鋒面流到臺灣。請問:【題組】(1)中國的重工業多分布於華北和東北地區,主要由
- 五、課文默寫(共10分/每題1分)然而四者之中,恥【】,故夫子之論士曰:「【】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矣。」又曰:「 恥【】大矣!為【】之巧者,無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