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1-24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1-24題。陶醉於田園的陶潛,是否曾為他決定隱居後悔過?是否有時候也想過另外一種生活?清代以降的批評家已開始質疑陶潛作為一個隱士的「單純性」—詩人龔自珍就把陶潛當成有經世抱負的豪傑之士,可與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相比擬:「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很顯然,龔自珍並沒有把陶潛當作一個平淡的人。對龔氏及其同時代的人而言,陶潛代表了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有出仕的凌雲之志卻扼腕而棄之—因為生不逢時。其實早在唐代,詩人杜甫便已經對陶潛作為一個恬然自樂的隱士形象提出質疑。杜甫在其〈遣興〉一詩中說:「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學者李華認為杜甫所要傳遞的訊息是:「陶淵明雖然避俗,卻也未能免俗。何以知之?因為從陶潛詩集來看,其中很有恨自己一生枯槁之意。」李華將杜甫詩中的「枯槁」解作「窮困潦倒」是很有理由的,因為陶潛〈飲酒〉第十一首用了同一個詞來形容孔子得意門生顏回的窘迫:「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空不獲年,長飢至於老。雖留後世名,一生亦枯槁……」。我們自然可以聯想到當杜甫試圖揭開清貧隱士陶潛的面具時,實際上也是自我示現。浦起龍在評解杜甫〈遣興〉時,便指出:「嘲淵明,自嘲也。假一淵明為本身象贊」。由此,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杜甫詩作中一再提到陶潛。而實際上,杜甫正是第一個將陶潛提升到文學經典地位的人。然而在過去的數世紀內,批評家一直誤讀杜甫,或者可以說是對杜甫解讀陶潛的誤讀。由於批評家常將「枯槁」解作「風格上的平淡」,自然而然會認定杜甫以其〈遣興〉一詩來批評陶潛的詩風。這種誤解導致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其《詩藪》中以為「子美之不甚喜陶詩,而恨其枯槁也」。後來朱光潛也沿襲了胡應麟的說法。這一有趣的誤讀實例證實了:經典化的作者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流程中,是讀者反饋的產物。(改寫自孫康宜〈揭開陶潛的面具〉)
21. 下列敘述,符合文中龔自珍對陶潛看法的是:
(A) 陶潛一生固窮守節,為傳統知識分子的典型
(B) 陶潛與屈原、諸葛亮相同,均懷有濟世之志
(C) 陶潛才德堪比諸葛亮,竟自甘於平淡,令人惋惜
(D) 陶詩風格平淡,實受〈梁甫吟〉、〈離騷〉影響梁甫:即〈梁甫吟〉,史載諸葛亮好為此詩。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困難0.25
統計:A(1),B(1),C(2),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